急性黄疸型肝炎是由多种病因致肝细胞广泛变性坏死、肝功能损害且以皮肤巩膜黄染为主要表现的急性肝病,病因有病毒性感染、药物毒物、酒精、自身免疫等,临床表现分前驱期、黄疸期、恢复期,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等升高、肝功能指标异常等,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病因、对症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急性黄疸型肝炎是急性肝炎的一种临床类型,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肝细胞广泛变性坏死,导致肝功能损害,并出现以皮肤、巩膜黄染为主要表现的急性肝脏疾病。
二、病因
1.病毒性感染:为常见病因,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等感染。其中甲型、戊型肝炎多经消化道传播,乙、丙型肝炎多经血液、母婴及性接触传播。
2.药物或毒物:某些药物(如抗结核药、解热镇痛药等)或化学毒物可损伤肝细胞,引发急性黄疸型肝炎。
3.酒精: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肝炎,严重时发展为急性黄疸型肝炎。
4.自身免疫: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可出现急性起病的黄疸表现。
三、临床表现
1.前驱期:多数患者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有低热。
2.黄疸期:随着病情进展出现黄疸,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如浓茶样,粪便颜色变浅,同时肝大,有压痛及叩击痛,部分患者脾轻度肿大。
3.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四、实验室检查
1.血清胆红素:总胆红素升高,以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升高为主,结合胆红素占总胆红素比例多>30%。
2.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显著升高,可达正常上限的数倍至数十倍,血清白蛋白可正常或轻度降低。
3.病原学检查:若为病毒性肝炎,可检测到相应肝炎病毒的抗原、抗体或核酸等标志物,如甲型肝炎病毒抗体IgM阳性提示近期甲型肝炎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提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
五、诊断
依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如是否有肝炎患者接触史、是否进食不洁食物等)、典型临床表现(黄疸、肝区不适等)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诊断。如血清胆红素升高伴肝功能异常,结合病原学检查明确病因。
六、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强调休息,急性发作期需卧床休息,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
2.病因治疗:若为病毒性肝炎,根据病毒类型采取相应治疗,如甲型、戊型肝炎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乙型、丙型肝炎符合指征时可考虑抗病毒治疗。若为药物或毒物所致,需停用相关药物、避免接触毒物。
3.对症治疗:退黄治疗可选用腺苷蛋氨酸等药物,保肝治疗可选用多烯磷脂酰胆碱等药物,但具体药物使用需遵循循证医学依据,避免不恰当用药。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急性黄疸型肝炎时需严格休息,保证营养摄入,因儿童肝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需密切监测肝功能变化,避免使用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如不必要的解热镇痛药等。
2.孕妇:孕妇患急性黄疸型肝炎时,需密切监测母婴情况,因妊娠可能加重肝脏负担,且部分抗病毒药物在孕期使用有禁忌,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谨慎处理。
3.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患急性黄疸型肝炎时,需充分评估基础疾病对肝脏功能的影响及肝脏疾病对基础疾病的影响,用药时需谨慎,避免多种药物相互作用加重肝脏或其他器官负担,治疗过程中加强病情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