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不足常见症状表现于面色与皮肤方面有面色萎黄或苍白、皮肤干燥粗糙;精神状态方面有精神疲惫乏力、头晕目眩;身体感觉方面有畏寒怕冷、心悸气短;肢体方面有手足麻木、肢体倦怠;女性月经方面有月经量少色淡。
面色与皮肤方面
面色萎黄或苍白:从中医理论及临床观察来看,气血是滋养面部肌肤的重要物质基础,当气血不足时,面部得不到充足的气血濡养,就会出现面色萎黄或者苍白的表现。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若气血不足可能面色偏白且无光泽,成人则可能呈现萎黄状态,这与气血无法正常上荣于面有关。女性在月经不调等情况导致气血耗伤时,也容易出现面色异常。
皮肤干燥、粗糙:气血不足会影响皮肤的营养供应,使皮肤失于濡润,从而出现干燥、粗糙的现象。比如一些成年女性,长期气血不足,皮肤会失去应有的弹性和光泽,变得粗糙,这是因为气血不能很好地滋养皮肤的细胞,影响了皮肤的新陈代谢。
精神状态方面
精神疲惫、乏力:气有推动的功能,血有营养的功能,气血不足则推动和营养功能减弱,人体就会出现精神疲惫、全身乏力的情况。无论是年轻人长期熬夜、生活不规律,还是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导致气血生成不足,都会感觉容易疲倦,缺乏精力。例如一些长期从事高强度工作且作息不规律的年轻人,容易出现气血不足,表现为整天无精打采、四肢乏力。
头晕目眩:气血不足不能上荣头目,就会引发头晕目眩。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出现,儿童如果脾胃功能较弱,气血生成不足,也可能偶尔出现头晕情况;中老年人则可能因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再加上气血不足,更容易发生头晕目眩,尤其在体位改变时可能更为明显。女性在孕期或产后,若气血不足,也常出现头晕现象。
身体感觉方面
畏寒怕冷:气有温煦的作用,气血不足时温煦功能减弱,会出现畏寒怕冷的表现。比如一些体质虚弱的老年人,在寒冷季节会比常人更易感觉寒冷,即使在室内也需要多加衣物保暖,这是因为气血不足不能有效地产生热量来维持体温。年轻女性若体质偏寒且气血不足,也会出现畏寒怕冷,尤其是四肢末端容易发凉。
心悸气短:心主血脉,气血不足则心脏得不到充足的气血滋养,会出现心悸的症状,同时呼吸也会受到影响,表现为气短。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若再伴有气血不足,心悸气短的症状可能会加重。例如一些患有冠心病的患者,若同时存在气血不足,就会经常感觉心慌,呼吸短促,活动后症状可能更明显。
肢体方面
手足麻木:气血不能正常运行到四肢,就会出现手足麻木的情况。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气血渐亏,加上可能存在血脉不畅的情况,更容易出现手足麻木。比如一些患有糖尿病的中老年人,若同时气血不足,就容易出现手足末端麻木,这是因为气血不足影响了肢体末端的气血供应。儿童若营养不均衡导致气血不足,一般较少出现手足麻木,但也有因特殊情况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出现该症状的。
肢体倦怠:气血不足使得肢体肌肉得不到充分的气血滋养,会出现肢体倦怠的感觉。无论是从事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的人群,气血不足时都会感觉肢体沉重、不愿意活动。比如一些长期伏案工作的年轻人,气血运行不畅且生成不足,就会觉得肢体倦怠,做事提不起劲。
月经方面(女性)
月经量少、色淡:女性的月经与气血密切相关,气血不足时,血海不能按时满盈,就会出现月经量少、颜色淡的情况。正常月经周期中,气血充足则月经量适中、颜色鲜红,而气血不足时,月经量明显减少,颜色偏淡,而且可能伴有月经周期不规律等情况。例如一些青春期女性由于学习压力大等原因导致气血不足,就可能出现月经量少的现象;育龄期女性若多次流产等也会损伤气血,导致月经异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