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转移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适用于特定单个转移病灶等情况,可缓解疼痛、恢复骨骼稳定性)、放射治疗(外照射放疗可止痛、控制肿瘤,放射性核素治疗适用于多发骨转移且疼痛明显患者但有副作用)、药物治疗(双膦酸盐类药物抑制骨吸收等,地舒单抗适用于不能耐受双膦酸盐类药物者)、系统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分别针对不同肿瘤骨转移情况)、支持治疗(镇痛、营养支持、心理支持),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患者治疗需谨慎权衡。
作用:可缓解疼痛、恢复骨骼的稳定性,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例如对于股骨转移瘤,手术固定后能让患者恢复一定的行走功能。
放射治疗
外照射放疗:
止痛:能有效缓解骨转移引起的疼痛,多数患者在治疗后数天至数周内疼痛可减轻,其原理是通过放射线破坏肿瘤细胞,抑制其生长,从而减轻对周围组织的刺激。
控制肿瘤:对于一些寡转移病灶或无法手术的患者,外照射放疗可控制肿瘤的发展,延长局部肿瘤控制时间。
放射性核素治疗:利用亲骨性放射性核素靶向聚集在骨转移病灶部位,发射β射线来破坏肿瘤细胞。例如锶-89等放射性核素治疗,适用于多发骨转移且疼痛明显的患者,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全身多处骨转移带来的疼痛等症状,但可能会有骨髓抑制等副作用,需密切监测血常规等指标。
药物治疗
双膦酸盐类药物: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吸收,从而降低高钙血症的发生风险,同时也有助于缓解骨痛。例如唑来膦酸,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其能有效改善骨转移患者的骨相关事件发生率,如骨折、骨痛加剧需要手术等情况的发生风险降低。
适用人群:适用于大多数骨转移患者,尤其是伴有骨痛、高钙血症或骨折风险较高的患者。
地舒单抗:是一种RANKL抑制剂,与双膦酸盐类药物作用机制不同,同样可减少骨吸收,降低骨相关事件的发生。对于不能耐受双膦酸盐类药物的患者可考虑使用,例如一些肾功能不全不适合使用双膦酸盐的患者。
系统治疗
化疗:对于对化疗敏感的肿瘤骨转移,如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等,化疗可通过全身作用控制肿瘤进展,进而缓解骨转移相关症状。但化疗会有一定的副作用,如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肿瘤类型等综合评估是否采用。
靶向治疗:对于有明确靶向治疗靶点的肿瘤骨转移患者,如肺癌的EGFR突变、ALK融合等情况,使用相应的靶向药物治疗,在控制原发肿瘤的同时,也有助于骨转移病灶的控制。例如EGFR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靶向药物后,骨转移病灶可能会缩小,疼痛等症状缓解。
免疫治疗:对于一些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敏感的肿瘤,如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等骨转移患者,免疫治疗也可作为一种治疗选择,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从而影响骨转移病灶的发展,但免疫治疗也可能会出现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如免疫性肺炎、肝炎等,需要密切监测和处理。
支持治疗
镇痛治疗:根据疼痛程度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遵循三阶梯镇痛原则。轻度疼痛可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中度疼痛可选用弱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等;重度疼痛可选用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等。同时要注意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并且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能会引起胃肠道溃疡等,阿片类药物可能会引起便秘、嗜睡等。
营养支持:保证患者充足的营养摄入,对于骨转移患者,由于疾病消耗等原因,需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例如给予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鸡蛋、牛奶、鱼肉等,以及新鲜的蔬菜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于存在食欲不振的患者可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必要时可使用营养补充剂。
心理支持:骨转移患者往往会因为疾病带来的疼痛、活动受限等问题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家属和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可通过心理咨询、放松疗法等方式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例如定期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服务。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要充分考虑其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存在的多种基础疾病等情况。在治疗选择上要更加谨慎,权衡手术、放疗、药物等治疗方式的风险和收益。老年患者身体耐受性相对较差,手术风险可能较高,此时可更多考虑放射治疗、药物治疗等相对温和的方式;在药物使用上要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等的影响,因为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减退,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对于儿童转移性骨肿瘤非常罕见,一旦发生需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治疗上更要谨慎评估,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尽量避免使用可能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