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瘤有皮肤表现和非皮肤表现,皮肤表现包括颜色改变(不同年龄段、生活方式、病史人群需关注,儿童皮肤薄色素变化易察,长期紫外线暴露及有皮肤癌家族史等人群风险高)、形状改变(各年龄段可出现,老年人皮肤老化易漏察,长期紫外线暴露及有皮肤病变病史人群风险高)、大小改变(短时间迅速增大需警惕,儿童身体发育时痣大小变化异常要关注,长期紫外线暴露及有皮肤肿瘤病史人群风险高);非皮肤表现有转移相关表现,转移至淋巴结可致淋巴结肿大(儿童转移少见,成年人不明原因淋巴结肿大需考虑,不良生活方式影响免疫易致转移,有黑色素瘤病史者出现淋巴结肿大要考虑复发转移),还可转移至其他器官出现相应表现(不同年龄人群转移至不同器官表现有差异,生活方式影响转移风险,既往有黑色素瘤病史者出现其他器官症状要考虑转移需检查明确)。
一、皮肤表现
1.颜色改变
表现:黑色素瘤常表现为颜色不均匀,可在同一病灶内出现多种颜色,如黑色、棕色、白色、红色或蓝色等。正常痣通常颜色较为单一且均匀,而黑色素瘤的颜色变化是由于肿瘤细胞产生不同的色素或色素分布异常所致。例如,一些早期黑色素瘤可能在原有痣的基础上出现颜色加深、变浅或出现新的颜色成分。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生,但对于儿童和青少年,颜色改变的黑色素瘤也需引起重视。儿童的皮肤较薄,色素变化可能更容易观察到,若发现痣的颜色异常变化,应及时就医评估。
生活方式:长期暴露于紫外线环境中的人群,皮肤受到紫外线损伤,可能增加黑色素瘤颜色改变的风险。比如长期户外工作、不注意防晒的人群,皮肤痣的颜色变化更应密切关注。
病史:有皮肤癌家族史或既往有皮肤癌病史的人群,出现皮肤痣颜色改变时,患黑色素瘤的可能性相对较高,需要更仔细地进行检查和评估。
2.形状改变
表现:黑色素瘤的形状多不规则,边界常不清晰,可呈锯齿状、模糊状等。而正常痣通常边界清晰、形状规则,多为圆形或椭圆形。例如,原本规则的痣突然变得边缘不整齐,形状发生改变,就需要警惕黑色素瘤的可能。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出现形状改变,但老年人皮肤老化,痣的形态变化可能不太容易早期察觉,而儿童的痣如果出现形状突然改变,应及时检查。
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紫外线暴露,可能导致皮肤痣的形状发生变化。经常在太阳下暴晒的人,皮肤受到损伤,痣的形状改变风险增加。
病史:有皮肤病变病史的人群,如曾经有过皮肤炎症、创伤等,后续出现痣的形状改变,要考虑黑色素瘤的可能性,需进一步排查。
3.大小改变
表现:黑色素瘤常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正常痣的大小通常相对稳定。如果发现痣在几周或几个月内明显变大,直径超过6毫米(约铅笔橡皮擦大小),应高度怀疑黑色素瘤。
年龄因素:儿童时期痣的大小可能会随身体发育而有一定变化,但如果变化异常迅速,也需要关注。青少年和成年人如果痣在短时间内明显增大,更应警惕。
生活方式:长期紫外线暴露会刺激皮肤细胞异常增生,可能导致痣的大小改变。例如,长期户外工作者,皮肤频繁受到紫外线刺激,痣增大的风险增加。
病史:有皮肤肿瘤病史的人群,出现痣的大小异常改变时,要考虑黑色素瘤复发或新发病变的可能,需要进行详细检查。
二、非皮肤表现
1.转移相关表现
淋巴结肿大:当黑色素瘤发生转移时,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区域淋巴结。例如,原发灶在下肢的黑色素瘤,可能会出现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原发灶在上肢的,可能出现腋窝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质地较硬、可活动度差,且可能逐渐增大、增多。
年龄因素:儿童黑色素瘤发生转移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转移,淋巴结肿大等表现可能更需要及时诊断和处理。成年人若出现不明原因的淋巴结肿大,尤其是伴有其他黑色素瘤相关表现时,要考虑黑色素瘤转移的可能。
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身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影响黑色素瘤的转移情况。例如,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降低机体免疫力,使得黑色素瘤更容易发生转移,进而出现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病史:有黑色素瘤病史的患者,出现淋巴结肿大时,首先要考虑肿瘤复发转移的可能,需要进行淋巴结活检等检查明确诊断。
其他器官转移表现:黑色素瘤还可能转移到其他器官,如肺、肝、脑等。转移到肺部时,可能出现咳嗽、咯血、胸痛等症状;转移到肝脏时,可能出现右上腹疼痛、黄疸、肝功能异常等;转移到脑部时,可能出现头痛、呕吐、视力障碍、癫痫发作等神经系统症状。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人群转移到不同器官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黑色素瘤转移到脑部时,可能更容易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变化,如精神状态改变等,需要及时识别。
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与黑色素瘤转移到其他器官也有关系,比如长期不健康的饮食和缺乏运动,可能影响身体对肿瘤转移的抵御能力,使得转移到其他器官的风险增加,相应的器官转移表现也可能更明显。
病史:既往有黑色素瘤病史的患者,出现其他器官相关症状时,要考虑黑色素瘤转移至该器官的可能,需进行相应的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