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型病毒性肝炎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经粪-口途径传播的传染病,病原学特点是病毒呈球状无包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且有多个基因型,流行病学特点包括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及日常接触、人群普遍易感且孕妇病情重,临床特点有潜伏期、急性期表现及一般不慢性化,诊断方法有血清学和病毒核酸检测,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保护易感人群(有疫苗可接种)。
戊型病毒性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1.病原学特点
戊型肝炎病毒呈球状,无包膜,病毒颗粒表面有突起和缺口,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戊型肝炎病毒有多个基因型,不同基因型的病毒在致病性、流行特征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
2.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主要是戊型肝炎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患者在潜伏期末和急性期早期粪便中排出病毒量较多,是主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粪-口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水源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例如水源受到戊型肝炎病毒污染后,人群饮用被污染的水就可能集体发病。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也较为常见,比如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手、餐具、衣物等传播给他人。
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不同基因型之间的交叉免疫力有限。一般儿童和青少年感染后多表现为隐性感染,成年人感染后多为临床型。孕妇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后病情往往较重,流产、死胎的发生率较高。
3.临床特点
潜伏期:一般为2-9周,平均40天。
急性期表现:
急性戊型肝炎分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黄疸型较为常见。患者起病初期常表现为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随后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尿色加深等。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肝区疼痛等表现。大多数急性戊型肝炎患者预后良好,可完全康复,少数患者可发展为重型肝炎,尤其是孕妇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后发展为重型肝炎的风险较高,重型肝炎患者病死率较高。
慢性化情况:戊型肝炎一般不会慢性化,但在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如艾滋病患者合并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时,可能会出现病情迁延不愈的情况,但相对较为少见。
4.诊断方法
血清学检查:检测抗-HEV抗体,包括抗-HEVIgM和抗-HEVIgG。抗-HEVIgM阳性提示近期HEV感染,抗-HEVIgG阳性提示既往感染或恢复期感染。
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患者粪便、血液等标本中的HEVRNA,可直接检测病毒感染情况,对于早期诊断和判断病毒复制活性有重要意义。
5.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对戊型肝炎患者应早期隔离治疗,隔离期限自发病之日起3周。对隐性感染者也应加强管理,避免其成为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水源保护,保证饮用水安全,对水源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水源被粪便污染。
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等,防止病从口入。
加强食品卫生监管,确保食品在生产、加工、储存、销售等环节的卫生安全,防止食物被戊型肝炎病毒污染。
保护易感人群:目前尚无有效的戊型肝炎疫苗时,可通过上述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来保护易感人群。而现在已有戊型肝炎疫苗可供使用,接种戊型肝炎疫苗是预防戊型肝炎的有效措施,尤其是高危人群,如从事食品加工、餐饮业人员、疫区旅行者、孕妇等,接种疫苗可有效降低感染戊型肝炎病毒的风险。孕妇属于戊型肝炎的高危人群,接种戊型肝炎疫苗需要在医生评估后谨慎进行,医生会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权衡接种疫苗的益处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对于儿童,也可在符合接种条件时接种戊型肝炎疫苗来预防戊型肝炎病毒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