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最常见的病因包括心脏基础疾病和其他因素。心脏基础疾病有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等;其他因素有年龄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其他疾病因素等,如老年人易发病、长期大量饮酒等可致房颤,甲亢、肺部疾病等也与房颤相关。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使左心室压力负荷增加,导致左心室肥厚和扩大,进而影响心房的结构和功能,增加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据相关研究,高血压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概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人群。高血压引起心房颤动的机制可能与心房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改变、心房重构等有关,随着高血压病程的延长,心房颤动的发生几率逐渐升高。对于高血压患者,积极控制血压是预防心房颤动的重要措施,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有助于降低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由于心肌缺血缺氧,会导致心肌细胞损伤、坏死,影响心脏的正常电活动和结构。心肌梗死等急性冠心病事件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较高。冠心病引起心房颤动的原因包括心肌缺血导致的心房肌细胞电生理异常、心肌重构以及炎症反应等。有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肌缺血损伤的严重程度,对于冠心病患者,积极治疗冠心病,改善心肌供血,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时,心脏的泵血功能减退,导致心房压力升高,心房扩大。同时,心力衰竭引起的神经-体液调节失衡等因素也会影响心房的电活动,从而容易引发心房颤动。心力衰竭患者中心房颤动的发生率较高,且心房颤动又会进一步加重心力衰竭,形成恶性循环。例如,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导致心输出量进一步减少,加重心力衰竭的症状。对于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需要综合治疗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心脏瓣膜病:尤其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以二尖瓣病变最为常见。心脏瓣膜病导致心房压力增高、心房扩大,并且病变引起的炎症等因素会影响心房的电生理稳定性,从而易引发心房颤动。比如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压力升高,左心房扩大,心房肌受到牵拉等因素影响,容易发生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患者出现心房颤动后,会进一步影响瓣膜的功能和心脏的整体功能,需要根据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瓣膜置换术等可能改善心脏结构和功能,从而降低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
其他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房颤动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老年人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退行性改变,心房肌细胞纤维化等情况增多,电生理特性不稳定,容易发生心房颤动。老年人是心房颤动的高发人群,据统计,65岁以上人群中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人群。对于老年人群,需要关注心房颤动的发生,定期进行心脏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大量饮酒是心房颤动的一个可干预因素。过量饮酒会影响心脏的电活动,导致心房颤动的发生。有研究表明,长期大量饮酒者发生心房颤动的风险比不饮酒者显著增加。另外,缺乏运动、肥胖等生活方式因素也与心房颤动的发生有关。缺乏运动的人群心脏功能相对较弱,肥胖者往往存在代谢紊乱等情况,这些都可能增加心房颤动的发生几率。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如适量饮酒、增加运动、控制体重等,有助于降低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
其他疾病因素:一些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也容易发生心房颤动。甲状腺激素过多会影响心脏的代谢和电生理功能,导致心房颤动的发生。此外,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由于存在慢性缺氧、肺循环阻力增加等情况,也可能引发心房颤动。对于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要同时关注基础疾病对心房颤动发生的影响,积极治疗相关基础疾病,以降低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