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角度有补气类如人参、黄芪和补血类如当归、熟地黄等补益气血药物;西医角度气血不足可能与贫血相关,缺铁性贫血等有对应药物;非药物干预中饮食调节要摄入富含蛋白质、铁、维生素的食物,合理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来改善气血不足。
一、中医角度常用的补益气血药物
(一)补气类药物
1.人参:《本草纲目》记载人参能“治男妇一切虚证”,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人参含有多种人参皂苷等成分,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造血功能等作用,可用于气虚引起的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血不足相关症状,适用于各种年龄因过度劳累等导致气虚的人群,但实证、热证而正气不虚者忌服。
2.黄芪:黄芪有“补气之长”的美誉,《名医别录》称其“主大风,益气,逐五脏间恶血”,黄芪中的黄芪多糖等成分可促进机体造血,增加红细胞、白细胞等数量,常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等气血不足情况,一般人群均可使用,但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内停、阴虚阳亢者不宜用。
(二)补血类药物
1.当归:当归是补血的要药,《本草正》记载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当归含有阿魏酸等成分,能促进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的生成,常用于血虚引起的面色萎黄、眩晕心悸等,女性因月经不调等导致血虚的情况较为常用,但湿盛中满、大便泄泻者忌服。
2.熟地黄:熟地黄能补血滋阴,《珍珠囊》提到熟地黄“补血气,滋肾水,益真阴”,熟地黄中含有梓醇等成分,对造血干细胞有增殖作用,适用于血虚萎黄、肝肾阴虚等气血不足病症,脾虚泄泻、胃虚食少者忌用。
二、西医角度相关认识及可能涉及的药物(若有)
从西医角度看,气血不足可能与贫血等情况相关,若为缺铁性贫血,常用药物有硫酸亚铁等铁剂,但使用铁剂需注意可能引起胃肠道刺激等不良反应,且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具体病情使用,儿童使用铁剂更需谨慎,要严格按照儿童贫血的治疗规范来,避免过量等情况。对于巨幼细胞贫血,常补充叶酸、维生素B等,但也需依据具体病因及病情由医生判断使用。
三、非药物干预对气血不足的重要性及方法
(一)饮食调节
1.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富含优质蛋白质,蛋白质是合成血红蛋白等的重要原料,对于改善气血不足有帮助。例如每周可适当摄入一定量的鱼肉,如鲫鱼,鲫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等营养成分,能为机体补充营养,辅助改善气血。
2.富含铁的食物:动物肝脏(如猪肝)、血制品(如鸭血)、红色肉类等含铁量较高,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元素,像每周吃1-2次猪肝,可补充铁元素,有助于预防和改善缺铁性贫血导致的气血不足。
3.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新鲜的蔬菜(如菠菜等绿叶蔬菜富含叶酸等)和水果(如橙子等富含维生素C等)很重要,维生素C能促进铁的吸收,叶酸对细胞分裂等有重要作用,例如每天保证摄入一定量的菠菜炒鸡蛋,菠菜提供叶酸等,鸡蛋提供蛋白质等,能从饮食上辅助调节气血。
(二)合理作息
充足的睡眠对于气血的恢复至关重要,一般成年人每天应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良好的睡眠可以让身体各器官得到修复和调整,促进气血的生成与循环。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应注意规律作息,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需要充足睡眠来保障身体正常的气血生成等生理过程;老年人也应保证规律作息,有利于维持身体的气血平衡。
(三)适度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代谢功能,从而有助于改善气血不足。例如散步,每天坚持散步30分钟左右,对于各年龄段人群都比较适宜,儿童可以在家长陪伴下进行适度的户外活动散步等,促进身体气血流通;成年人可以选择在工作之余进行散步等运动;老年人可以缓慢散步,以不感到疲劳为宜,通过运动促进气血运行,改善气血不足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