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的相关因素包括冠心病,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心肌缺血缺氧可引发严重心律失常,中老年人、男性、有不良生活方式和基础疾病者易患;心肌病中的肥厚型心肌病为遗传性且心室壁肥厚易致梗阻和心律失常,扩张型心肌病以心室扩大和收缩功能障碍致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的长QT间期综合征为遗传性离子通道病易致恶性心律失常,Brugada综合征为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可因诱因发室颤;先天性心脏病因心脏结构异常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增加风险;其他因素有电解质紊乱可因多种原因影响心肌电生理致心律失常,严重创伤、大手术后因应激反应易诱发心律失常。
一、冠心病相关
冠心病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当发生急性心肌缺血时,可能引发严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从而导致心源性猝死。研究表明,在心源性猝死患者中,相当一部分存在冠心病基础,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风险显著升高。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较高,相对更易患冠心病进而增加心源性猝死风险;男性在冠心病的发病风险上通常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一些生活方式因素及激素水平等有关;长期吸烟、高脂饮食、高血压、糖尿病等不良生活方式和基础疾病会促进冠心病的发展,增加心源性猝死几率。
二、心肌病
1.肥厚型心肌病:这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主要特征为心室壁不对称性肥厚,尤其是室间隔肥厚。肥厚的心肌容易导致心室流出道梗阻,影响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并且心肌结构异常易引发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从而引发心源性猝死。该病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需格外警惕,男性和女性发病风险无明显显著差异,但患者可能因剧烈运动等诱因导致心源性猝死风险增加,剧烈运动时心脏负荷加重,容易诱发心律失常。
2.扩张型心肌病:以心室扩大和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心脏扩大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下降,同时心肌纤维化等改变易引起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发病率相对略高,患者通常有进行性心力衰竭的表现,病情进展过程中心源性猝死风险逐渐增加。
三、心律失常
1.长QT间期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离子通道病,心电图表现为QT间期延长,易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等恶性心律失常,从而导致心源性猝死。可在任何年龄发病,青少年相对多见,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情绪激动、剧烈运动、使用某些药物等可诱发心律失常发作。
2.Brugada综合征:也是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特征为右胸导联ST段抬高、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常无明显症状,可因夜间睡眠中或情绪激动等诱因引发室颤导致心源性猝死。
四、先天性心脏病
某些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存在心脏结构的异常,如法洛四联症等。心脏结构异常会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长期可引起心肌肥厚、心律失常等,增加心源性猝死风险。在儿童时期发病较多,随着年龄增长,心源性猝死风险可能因病情进展而增加,男性和女性发病情况因具体先天性心脏病类型而异。
五、其他因素
1.电解质紊乱: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如严重低钾血症或高钾血症等,可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导致心律失常,引发心源性猝死。各种原因引起的大量呕吐、腹泻、长期应用利尿剂等都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不同性别无显著差异,但患有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易出现电解质紊乱情况。
2.严重创伤、大手术后:严重创伤或大手术可引起机体应激反应,导致儿茶酚胺大量释放等,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容易诱发心律失常,从而增加心源性猝死风险。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术后患者需密切监测心脏情况,尤其是老年患者、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风险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