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黄疸型肝炎需从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方面入手。管理传染源要隔离患者、管理病毒携带者;切断传播途径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血液传播、预防母婴传播;保护易感人群要接种甲肝和乙肝疫苗、增强免疫力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生活作息。
一、管理传染源
1.隔离患者:对甲型和戊型黄疸型肝炎患者应采取消化道隔离措施,隔离期一般为发病后3周左右,防止病毒传播给他人。对于乙型和丙型黄疸型肝炎患者,要根据病毒载量等情况进行相应管理,乙肝患者需注意避免血液、体液传播,丙肝患者要防止经血传播等。
2.管理病毒携带者: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和丙肝病毒携带者,要定期进行病毒学指标检测,如乙肝携带者需检测乙肝五项、HBV-DNA等,丙肝携带者需检测丙肝抗体、HCV-RNA等,若有病毒复制活跃情况,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管理,避免其成为传染源传播病毒引发他人患黄疸型肝炎。
二、切断传播途径
1.注意饮食卫生
食品加工与储存:食物要经过proper加工,避免被病毒污染,例如生食和熟食的刀具、菜板要分开,储存食物时要注意温度和卫生条件,防止食物被甲肝病毒或戊肝病毒污染,因为甲肝和戊肝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进食被污染的食物是重要传播方式。
个人饮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喝生水,不吃未洗净的瓜果蔬菜,尤其是在甲型肝炎流行地区,更要注重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2.防止血液传播
输血与血制品:严格筛查献血者,保证血液及血制品的安全,避免输入被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在医疗操作中要使用一次性注射器、输血器等,避免医源性血液传播。
避免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皮肤黏膜破损时接触黄疸型肝炎患者的血液、唾液、精液等体液,例如在照顾黄疸型肝炎患者时,若自身有伤口要做好防护措施。
3.预防母婴传播(针对乙肝):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要在孕期定期监测乙肝病毒载量等指标,在医生指导下,于分娩时采取恰当的母婴阻断措施,如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降低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从而预防因母婴传播导致的新生儿患黄疸型肝炎。
三、保护易感人群
1.接种疫苗
甲肝疫苗:儿童及其他易感人群可接种甲肝疫苗,甲肝疫苗分为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甲肝病毒的抗体,有效预防甲型黄疸型肝炎。一般婴儿满1周岁可接种甲肝减毒活疫苗,之后根据情况加强免疫;也可接种甲肝灭活疫苗,程序为0、6个月接种两剂。
乙肝疫苗:新生儿出生后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按照0、1、6个月的程序接种3剂乙肝疫苗,可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进而预防乙肝相关的黄疸型肝炎。对于高危人群,如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等,也应接种乙肝疫苗。
2.增强免疫力
合理饮食:各年龄段人群都应保持均衡饮食,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如多吃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保证身体营养状况良好,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黄疸型肝炎等疾病的易感性。例如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合理饮食尤为重要,要保证各类营养物质的摄入;成年人要避免挑食、偏食,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
适度运动:不同年龄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运动,如儿童可每天进行户外活动1-2小时,如跑步、跳绳等;成年人可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适度运动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身体抵抗力,减少患病风险。
良好生活作息: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充足睡眠,各年龄段人群都应避免熬夜,一般儿童需要保证10-14小时的睡眠时间,成年人需要7-8小时的睡眠时间,老年人也应保证6-8小时的充足睡眠,良好的作息有助于机体各项功能正常运转,维持免疫系统的稳定,降低感染黄疸型肝炎等疾病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