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心房颤动是心房快速不规则电活动致心律失常,心房率300-600次/分钟且心室率明显增快,病因涉及心血管疾病、其他系统疾病、生活方式因素,临床表现有症状(心悸、胸闷、气短、头晕等)和体征(心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诊断,急性发作期控心室率、可药物复律,长期管理需抗凝及考虑复律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女性及有基础病史患者治疗各有注意事项。
病因
心血管疾病: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缺血时可能引发快速心房颤动,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也常与快速心房颤动相关;风湿性心脏病累及心脏瓣膜,尤其是二尖瓣病变时,易出现快速心房颤动;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等也可能导致快速心房颤动的发生。
其他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影响心脏的正常电生理活动,从而引发快速心房颤动;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可干扰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导致快速心房颤动。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大量饮酒可损伤心肌细胞,影响心脏传导系统,增加快速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过度劳累、精神过度紧张等也可能诱发快速心房颤动。
临床表现
症状方面:患者可能出现心悸,感觉心脏跳动紊乱、快速;胸闷,胸部有压迫感或憋闷感;气短,活动耐力下降,轻微活动就感觉呼吸急促;严重时可能出现头晕、黑矇,甚至晕厥,尤其是心室率明显增快且未能有效控制时。
体征方面:听诊时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即脉率少于心率。
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快速心房颤动的重要依据,可发现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f波,心室率快且不规则。
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能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发现短暂发作的快速心房颤动以及评估心室率变化情况等。
治疗相关(仅提及治疗方向)
急性发作期:需要控制心室率,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等)等药物;也可考虑药物复律,常用药物有胺碘酮等,但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长期管理:除了控制心室率外,还需要抗凝治疗预防血栓形成,根据患者的CHADS-VASc评分来决定是否需要抗凝以及抗凝的强度,评分高的患者通常需要长期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等);对于合适的患者还可考虑射频消融等复律及维持窦性心律的治疗方法。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快速心房颤动时,要更谨慎评估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各脏器功能的影响。例如在使用控制心室率药物时,要注意对心脏功能和血压的影响,可能需要更密切监测血压、心率和心功能指标。同时,老年患者抗凝治疗时,要注意出血风险,因为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等因素可能增加出血概率,需要根据评分仔细权衡抗凝的收益与风险。
儿童患者:儿童快速心房颤动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等相关。在诊断时要详细检查心脏结构等情况。治疗上,药物选择需格外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对于由电解质紊乱等可逆因素引起的快速心房颤动,要积极纠正电解质紊乱等诱因,而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以及注意药物的剂量计算等,以保障儿童用药安全。
女性患者:女性在妊娠期发生快速心房颤动时,治疗需要特别谨慎,因为很多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此时要综合考虑母亲的病情和胎儿的安全,可能需要在密切监测下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如优先考虑非药物的心率控制等方法,必要时在医生评估收益大于风险时谨慎使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
有基础病史患者:对于本身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使用治疗快速心房颤动的药物时,要调整药物剂量或选择合适的药物,因为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主要通过肝肾功能,肝肾功能不全可能导致药物蓄积,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例如使用胺碘酮时,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指标,根据情况调整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