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与乳房痛在疼痛部位、性质、诱发因素、伴随症状、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上均有不同。心绞痛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等部位,性质多为压榨性等,常由体力劳动等诱发,伴心悸等症状,可通过心电图等检查,发作时休息含服硝酸甘油,缓解期改善生活方式、药物或手术治疗;乳房痛主要在乳房区域,性质多样,经前期等易诱发,伴肿块等症状,可通过超声等检查,生理性者调整生活方式,病理性者依病情治疗。
乳房痛:疼痛部位主要在乳房区域,可累及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位置较为局限于乳房组织内,不同年龄女性乳房痛原因不同,年轻女性可能因乳腺增生等,年龄较大女性需警惕乳腺肿瘤等情况,哺乳期女性乳房痛可能与乳腺炎等有关,生活方式中佩戴不合适的胸罩可能加重乳房局部压迫导致疼痛。
疼痛性质
心绞痛: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性,也可伴有烧灼感,一般疼痛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不同性别患者心绞痛性质可能有一定差异,男性心绞痛多以典型的压榨性痛为主,女性心绞痛可能更多表现为闷痛、隐痛等不典型症状;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血压控制不佳时心绞痛性质可能不典型,疼痛持续时间可能延长。
乳房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胀痛、刺痛、隐痛等,疼痛持续时间不定,可能数小时至数天不等。青春期女性乳房痛多与乳腺发育有关,疼痛性质相对较轻微;绝经后女性乳房痛需排查乳腺器质性病变,此时疼痛性质可能更复杂,如伴有肿块的疼痛需高度警惕恶性病变。
诱发因素
心绞痛:常由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等诱发。不同年龄人群诱发因素有差异,老年患者可能轻微活动如慢走即可诱发,年轻患者多在剧烈运动、过度劳累时诱发;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由于神经病变可能对疼痛刺激不敏感,诱发因素不典型,更易在血糖波动时出现心绞痛。
乳房痛:月经周期相关,经前期乳房痛较为常见,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有关;部分女性在服用某些药物(如含雌激素的避孕药)后可诱发乳房痛;外伤也可导致乳房痛,不同生活方式下,如长期穿紧身衣的女性,乳房受压迫,易在特定姿势或活动时诱发疼痛。
伴随症状
心绞痛:可伴有心悸、胸闷、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老年人心绞痛伴随症状可能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乏力、呼吸困难等;合并心力衰竭的心绞痛患者,呼吸困难等心衰症状更为明显。
乳房痛:部分患者可伴有乳房肿块、乳头溢液等症状。哺乳期乳房痛伴有红肿热痛时,多提示乳腺炎,可伴有发热等感染症状;乳腺增生患者乳房痛可能伴有月经紊乱等表现。
诊断方法
心绞痛:心电图是常用检查方法,发作时可出现ST段压低、T波改变等,动态心电图可记录较长时间心电图变化;心肌酶谱检查,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酶会升高,有助于鉴别心绞痛严重程度;冠状动脉造影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病变情况,明确血管狭窄程度等,不同年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指征不同,老年患者血管病变往往更复杂,造影更具必要性。
乳房痛:乳房超声检查可了解乳房内部结构,有无肿块、囊肿等病变;乳腺钼靶检查对发现乳房钙化等病变有价值,尤其适用于40岁以上女性;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于鉴别乳房良恶性病变有一定优势,不同年龄女性乳腺钼靶检查的频率不同,年轻女性一般先选择超声检查。
治疗原则
心绞痛:发作时需休息,含服硝酸甘油等缓解症状;缓解期需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适当运动等,药物治疗常用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他汀类等药物;严重者可考虑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方案有差异,儿童一般不会发生心绞痛,老年患者治疗更需考虑肝肾功能等多器官功能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和治疗方式。
乳房痛:对于生理性乳房痛,如经前期乳房痛,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缓解,如选择合适的胸罩、保持心情舒畅等;对于病理性乳房痛,如乳腺增生,可使用中药调理等;若为乳腺肿瘤等病变,则需根据病情采取手术、放疗、化疗等相应治疗。哺乳期乳房痛如为乳腺炎,需排空乳汁,使用抗生素等治疗,不同哺乳期阶段乳腺炎的治疗需考虑对婴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婴儿无影响或影响小的治疗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