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分为室上性和室性,非药物干预有迷走神经刺激法,药物治疗室上性用腺苷、维拉帕米等,室性用利多卡因、胺碘酮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有不同注意事项,手术治疗包括导管消融术(适用及风险等)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适用及注意事项)。
一、心律失常心动过速的定义与分类
心律失常心动过速是指心脏跳动频率异常增快的一类心血管疾病,可分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等。室上性心动过速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人群,也可由先天性心脏病、预激综合征等引起;室性心动过速多发生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迷走神经刺激法
1.Valsalva动作:让患者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做呼气动作,适用于无严重心肺疾病的成人患者。通过增加胸腔压力,反射性地兴奋迷走神经,从而终止心动过速。但对于老年人、有严重心肺疾病者需谨慎使用,因为可能会加重心肺负担。
2.颈动脉窦按摩:适用于成年患者,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先按摩右侧颈动脉窦,每次按摩时间不超过5-10秒,若无效再按摩左侧,注意不能同时按摩双侧颈动脉窦,以免引起脑缺血。该方法通过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来终止心动过速,但有引发心律失常、脑梗死等风险,老年患者及有颈动脉粥样硬化者应慎用。
三、药物治疗
(一)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药物
1.腺苷: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常用药物,通过抑制房室结传导来终止心动过速。起效迅速,但作用时间短暂,需快速静脉注射。不良反应包括面部潮红、呼吸困难、胸部不适等,支气管哮喘患者禁用。
2.维拉帕米:为钙通道阻滞剂,可抑制心肌细胞钙内流,减慢房室结传导,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对于无心力衰竭、支气管哮喘的患者可选用,但严重心力衰竭、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患者禁用。
(二)室性心动过速的药物
1.利多卡因: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或复发性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通过抑制心肌细胞钠内流,降低心肌兴奋性来发挥作用。但对于严重心力衰竭、房室传导阻滞、癫痫患者慎用。
2.胺碘酮:是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均有效。可延长心肌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肺纤维化、甲状腺功能紊乱等不良反应,用药期间需监测肺功能、甲状腺功能等。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心律失常心动过速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谨慎处理。非药物干预中,Valsalva动作等需根据儿童年龄和身体状况适度调整。药物治疗时,应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肝肾功能等造成严重影响的药物,如某些不良反应较大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在低龄儿童中的使用需严格评估风险效益比。
(二)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在选择治疗措施时需充分考虑其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非药物干预中,颈动脉窦按摩等操作需更加轻柔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例如胺碘酮在老年患者中使用时更需关注甲状腺功能和肺功能的监测,避免因药物积累导致不良反应加重。
(三)妊娠期患者
妊娠期出现心律失常心动过速需格外谨慎,非药物干预可能是首先考虑的方法,如适当调整体位等。药物治疗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药物,很多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妊娠期的安全性尚未完全明确,需在妇产科和心内科医生的共同评估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避免药物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五、手术治疗
(一)导管消融术
1.适用情况: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反复发作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如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等,导管消融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导管将射频电流等能量传递到心脏特定部位,破坏异常传导通路,达到根治心动过速的目的。
2.手术风险及注意事项:手术有一定风险,如心脏穿孔、房室传导阻滞等。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心律等情况,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按照医生要求进行后续的康复和随访。对于室性心动过速,若存在明确的可消融靶点,也可考虑导管消融术,但手术难度相对较大,风险也较高。
(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对于某些缓慢性心律失常相关的心动过速情况,如病窦综合征患者出现的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可考虑植入心脏起搏器。起搏器可以控制心率,避免心动过速的发生或在心动过速时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植入后需注意避免撞击植入部位,定期随访检查起搏器功能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