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分为急性心衰和慢性心衰,急性心衰由急性心肌坏死损伤等致急性心排血量骤降等,症状为突发严重呼吸困难等,体征有两肺满布湿啰音等,靠典型表现及检查诊断,治疗强调紧急抢救;慢性心衰由基础心血管病等致,有肺淤血及体循环淤血等症状,体征有肺部湿性啰音等,靠综合判断,治疗目的是防发展等,还有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妊娠期女性的心衰注意事项不同。
一、定义与病因
急性心衰:是指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左心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病因多为急性心肌坏死和损伤(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重症心肌炎等)、急性血流动力学障碍(如急性瓣膜大量反流或原有瓣膜反流加重、高血压危象等)。
慢性心衰:是指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可以稳定、恶化或失代偿。病因主要有基础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长期的心肌负荷过重等,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有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
二、症状表现
急性心衰:突发严重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常达30-50次/分,强迫坐位、面色灰白、发绀、大汗、烦躁,同时频繁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状痰;病情严重者可因脑缺氧而致神志模糊;发病初始血压可一度升高,病情持续发展,血压下降,甚至休克。
慢性心衰:左心衰竭主要表现为肺淤血和心排血量降低的相关症状,如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咳嗽、咳痰、咯血、乏力、疲倦、头晕、心慌、少尿及肾功能损害症状等;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体循环淤血的症状,如消化道症状(腹胀、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劳力性呼吸困难,以及水肿(可表现为下肢水肿、胸水、腹水等)。
三、体征特点
急性心衰:听诊时两肺满布湿啰音和哮鸣音,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频率快,同时有舒张早期第三心音而构成奔马律,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
慢性心衰:左心衰竭可有肺部湿性啰音,可从局限于肺底部直至全肺;心脏扩大,心率加快,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心尖区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及收缩期杂音等;右心衰竭可有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肝大、下肢水肿等体征。
四、诊断方法
急性心衰:根据典型症状与体征,结合心电图、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可作出诊断。心电图可发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胸部X线可见肺淤血、肺水肿的典型表现,如肺门血管影增强,呈蝴蝶状阴影等;超声心动图可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评估射血分数等。
慢性心衰: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实验室检查可有脑钠肽(BNP)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升高,有助于心衰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超声心动图可明确心脏结构和功能,评估左心室射血分数等指标。
五、治疗原则
急性心衰:强调紧急抢救,治疗原则为减轻心脏负荷,增加心排血量,缓解症状,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积极治疗基础病因和诱因。治疗措施包括体位(取坐位或半卧位)、吸氧、药物治疗(如使用利尿剂快速减轻肺淤血,应用血管扩张剂减轻心脏前后负荷,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增加心肌收缩力等)、机械辅助循环等。
慢性心衰:治疗目的是防止和延缓心衰的发生发展,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长期预后,降低死亡率和住院率。治疗包括去除基本病因和诱因,优化心力衰竭相关的各种高危因素的控制,如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利尿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β受体拮抗剂等);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晚期心衰患者,可考虑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心脏移植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患心衰时,症状可能不典型,需密切观察其意识状态、呼吸、心率、血压等变化。在治疗中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调整药物剂量需谨慎。例如在使用利尿剂时,要注意防止电解质紊乱,因其肾功能减退,药物排泄减慢,易发生蓄积中毒。
儿童:儿童心衰多由先天性心脏病等引起,治疗上更强调早期诊断和干预。药物选择需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避免使用对儿童有特殊禁忌的药物,如某些正性肌力药物在低龄儿童中的使用需严格评估风险收益比。同时要注意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情况。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心衰需特别关注,治疗时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一些治疗心衰的药物可能对胎儿有不良作用,应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如必要时可选用对胎儿相对安全的利尿剂等,同时要密切监测母婴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