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的治疗原则包括改善缺血、减轻症状,常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预防心肌梗死、改善预后,通过抗血小板治疗(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他汀类药物治疗实现;控制危险因素,包括管理高血压(目标血压范围及选用降压药物)、血脂(控制LDL-C目标值及相应治疗)、血糖(严格控制血糖及合理用药);还需个体化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年龄、性别、病史等因素调整治疗方案。
一、改善缺血、减轻症状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硝酸酯类,如硝酸甘油,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从而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缓解心绞痛症状。有研究表明,硝酸甘油能迅速缓解心绞痛发作,一般舌下含服后1-3分钟即可起效。β受体阻滞剂也是常用药物,通过抑制心脏β肾上腺素能受体,减慢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压,从而减少心肌耗氧量,如美托洛尔等,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其在心绞痛治疗中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缺血状态和预后。钙通道阻滞剂可抑制钙离子进入细胞内,也可抑制心肌细胞兴奋-收缩偶联中钙离子的利用,从而扩张冠状动脉,解除冠状动脉痉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如硝苯地平,其能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尤其适用于伴有冠状动脉痉挛的心绞痛患者。
二、预防心肌梗死、改善预后
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是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途径,减少血栓素A2的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大量临床研究证实,阿司匹林能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肌梗死、脑卒中或心血管性死亡的风险。氯吡格雷也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对于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可选用,它通过选择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及继发的ADP介导的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的活化,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他汀类药物治疗:他汀类药物不仅具有调脂作用,还具有改善内皮功能、稳定斑块等多效性。如阿托伐他汀,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他汀类药物能显著降低心绞痛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包括心肌梗死、心血管性死亡等,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三、控制危险因素
高血压管理:对于合并高血压的心绞痛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若能耐受,可进一步降至130/80mmHg以下。降压药物可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依那普利,不仅能降压,还可改善心室重构,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氯沙坦,也具有类似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血脂管理:对于心绞痛患者,应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在目标值以下,一般冠心病患者LDL-C应低于2.6mmol/L,高危冠心病患者应低于1.8mmol/L。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如低脂饮食、增加运动等)及他汀类药物治疗来达到血脂控制目标。
血糖管理:对于合并糖尿病的心绞痛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包括饮食控制、运动及药物治疗等。血糖控制不佳会加重心血管病变,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减少心绞痛复发及心血管事件发生。如可选用二甲双胍等降糖药物,或根据情况使用胰岛素治疗,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左右,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等合理范围。
四、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对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可先采用药物保守治疗,观察疗效;对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需更加积极的治疗,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例如,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可能需要强化抗血小板、抗凝等治疗。
考虑患者年龄因素:老年心绞痛患者在治疗时需更加关注药物的耐受性及可能出现的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如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使用一些经肝肾功能代谢的药物时需调整剂量或谨慎选择药物。而对于年轻心绞痛患者,除了考虑基础疾病外,还需关注是否存在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如是否有过度劳累、长期熬夜等情况,在治疗中除药物治疗外,需加强生活方式的干预指导。
考虑性别因素:女性心绞痛患者在临床表现上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治疗时需综合考虑。例如,女性心绞痛患者可能更多表现为非典型症状,在诊断和治疗时需更加细致。同时,女性在不同生理阶段(如绝经前、绝经后)的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在治疗中也需考虑这些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考虑病史因素:对于有既往心肌梗死病史的心绞痛患者,治疗时需在原有治疗基础上更加注重预防再次心肌梗死等事件的发生,强化二级预防措施。对于有出血性疾病病史的心绞痛患者,在使用抗血小板、抗凝药物时需谨慎评估出血风险与心血管获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