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的检查方法包括心电图检查(静息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平板运动试验、踏车运动试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心脏超声检查、血液检查(心肌损伤标志物、血脂检查、血糖检查),不同检查对不同性别、年龄人群有不同意义及正常参考范围差异,如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心绞痛金标准,血脂异常等是心绞痛常见病因相关危险因素等。
一、心电图检查
1.静息心电图
意义:静息时的心电图是心绞痛初步筛查的常用方法,约有半数心绞痛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心电图可无异常表现,但在心绞痛发作时,可出现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ST段压低(≥0.1mV)、T波倒置等改变,若T波原先有倒置,发作时可变为直立(所谓“伪改善”)。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群在静息心电图上的正常参考范围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成年男性和女性的正常心电图有其各自的波段时限、振幅等标准,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病史的人群,静息心电图更能发现潜在的心肌缺血相关异常。
2.动态心电图(Holter)
意义:可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提高非持续性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对于症状不典型、发作不频繁的患者尤为重要。通过动态心电图可以捕捉到患者在日常活动状态下发生的心绞痛相关心电图变化,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记录时间和分析方法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比如儿童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时,要考虑其检查时间内的活动量和正常心电图随年龄的生理变化。
二、运动负荷试验
1.平板运动试验
意义:让患者在运动平板上进行运动,根据运动负荷量逐渐增加,监测心电图变化,当患者出现心绞痛症状或心电图出现ST段压低等心肌缺血表现时,达到运动负荷目标,可协助诊断心绞痛。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群运动负荷的标准不同,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运动负荷量会相应降低。例如,年轻健康人群可以承受较高的运动负荷,而老年患者运动负荷量需根据其心肺功能等情况严格把控,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则需要谨慎进行运动负荷试验。
2.踏车运动试验
意义:通过让患者在踏车上运动来增加心脏负荷,观察心电图等变化。其原理和临床意义与平板运动试验类似,但运动方式不同。在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中的应用需考虑各自的生理差异,比如女性在运动试验中的心肌缺血表现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需要专业医生结合具体情况分析。
三、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1.检查意义
是诊断心绞痛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的形态,明确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狭窄以及狭窄的部位、程度和范围等。对于有典型心绞痛症状但临床诊断不明确的患者,尤其是考虑冠心病导致心绞痛的情况,冠状动脉造影是必要的检查。不同年龄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时,需要考虑其血管的生理状态和可能存在的变异,老年患者血管可能存在粥样硬化等退变,儿童很少因冠心病导致心绞痛,所以儿童一般不首先考虑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四、心脏超声检查
1.超声心动图
意义:可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部分心绞痛患者在发作心肌缺血时,可出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如运动减弱、无运动或反向运动等。通过超声心动图还能了解心脏各腔室的大小、瓣膜的情况等。对于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群,心脏超声的正常参考值不同,女性的心脏结构和男性有一定差异,儿童的心脏超声检查需要依据儿童的生长发育阶段来判断各项指标是否正常,比如儿童的心室壁厚度、心腔大小等随年龄增长而变化。
五、血液检查
1.心肌损伤标志物
意义:常见的有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在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心肌损伤标志物一般正常,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可能会出现肌钙蛋白轻度升高,这提示有微小的心肌损伤。不同年龄人群的心肌损伤标志物正常范围不同,儿童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参考值与成人有差异,例如儿童的肌钙蛋白正常上限低于成人。
2.血脂检查
意义:血脂异常尤其是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绞痛的常见病因之一。通过检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来评估患者的血脂情况。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群血脂正常范围不同,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血脂水平一般相对男性更有利于心血管健康,随着年龄增长,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血脂异常的发生率都会增加,需要关注血脂变化对心血管的影响。
3.血糖检查
意义:血糖异常,如糖尿病或空腹血糖受损等,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心绞痛的风险明显升高。通过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了解患者血糖代谢情况。不同年龄人群的血糖正常参考范围不同,儿童糖尿病有其自身特点,与成人糖尿病在病因、表现和治疗等方面有所差异,在进行血糖检查时要结合儿童的年龄和生长发育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血糖异常导致心绞痛相关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