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早搏的引起原因包括生理性因素(如年龄性别、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焦虑、大量吸烟饮酒)和病理性因素(如心血管疾病、其他系统疾病);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生活方式调整、治疗基础疾病)、药物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针对基础疾病的药物)、非药物治疗(导管射频消融术、心脏起搏器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
一、心脏早搏的引起原因
(一)生理性因素
1.年龄与性别:健康的儿童、青少年及成年人都可能出现早搏,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随着年龄增长,早搏的发生率可能会有一定变化趋势。例如,老年人可能因心脏结构和功能的生理性退变,相对更易出现早搏。
2.生活方式
过度劳累:长时间从事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或熬夜等,会使身体处于过度疲劳状态,心脏负担加重,容易引发早搏。比如,连续加班熬夜后,不少人会感觉心悸,可能就是早搏的表现。
精神紧张、焦虑:长期处于高压环境,精神高度紧张、焦虑、情绪激动等,会导致体内交感神经兴奋,释放过多儿茶酚胺等物质,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引发早搏。像面临重要考试的学生、长时间承受工作压力的白领等,都可能因精神因素出现早搏。
大量吸烟、饮酒: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以及酒精会对心脏产生刺激,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增加早搏发生的可能性。例如,长期大量饮酒的人,心脏受到的损害逐渐积累,早搏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病理性因素
1.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会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引发早搏。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中早搏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肌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会干扰心脏的电活动,从而引起早搏。
心肌炎:病毒等感染引起心肌炎症,心肌细胞受损,影响心脏的传导系统,容易出现早搏。尤其是在心肌炎急性期或恢复期,早搏较为常见。
瓣膜性心脏病:瓣膜病变导致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心脏负荷增加,可能引发早搏。例如,风湿性心脏病导致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时,心脏功能受到影响,易出现早搏。
2.其他系统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使机体代谢加快,心脏负担加重,心率加快,容易出现早搏。临床中,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常伴有早搏的症状。
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会影响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导致心肌兴奋性改变,引发早搏。例如,长期腹泻、呕吐的患者,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进而诱发早搏。
二、心脏早搏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
对于生理性因素引起的早搏:如果是因过度劳累导致,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剧烈运动。若因精神紧张、焦虑引发,应通过适当的方式缓解压力,如进行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放松训练,保持心情舒畅。对于大量吸烟、饮酒引起的早搏,要戒烟限酒,减少烟草和酒精对心脏的刺激。
对于特殊人群:儿童出现早搏时,要注意保证其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作息,避免过度玩耍劳累,家长要多关注儿童的情绪变化,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老年人出现早搏,要特别注意保持生活规律,适度参加一些轻松的活动,如慢走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因为这些疾病也可能加重早搏情况。
2.治疗基础疾病
如果是由病理性因素中的心血管疾病引起:对于冠心病患者,要积极进行改善心肌供血等治疗;心肌病患者需根据具体类型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扩张型心肌病可能需要进行心力衰竭的相关治疗等;心肌炎患者要进行抗病毒、营养心肌等治疗;瓣膜性心脏病患者则根据瓣膜病变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药物治疗或考虑手术治疗等。
对于由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早搏: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需要进行抗甲状腺治疗,纠正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电解质紊乱患者则要及时纠正电解质失衡,如通过口服或静脉补充钾、镁等电解质。
(二)药物治疗(仅列出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
1.抗心律失常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等)、普罗帕酮等,可根据早搏的类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但需严格遵循医嘱,因为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2.针对基础疾病的药物:如果是由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使用抗甲状腺药物;如果是冠心病引起,使用改善心肌供血的药物等。
(三)非药物治疗
1.导管射频消融术:对于一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频繁早搏患者,可考虑导管射频消融术。通过导管找到心脏内异常的电活动病灶,利用射频能量消除病灶,从而根治早搏。但该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经过医生严格评估后才能决定是否采用。
2.心脏起搏器治疗:对于少数因严重心脏传导系统病变导致的早搏,可能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来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
总之,心脏早搏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引起早搏的原因、早搏的类型和严重程度等多方面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