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甲型肝炎病原体是甲肝病毒经粪-口传播潜伏期15-45天儿童青少年多见;乙型肝炎病原体是乙肝病毒传播途径有母婴、血液、性传播潜伏期6周-6个月各年龄可感染;丙型肝炎病原体是丙肝病毒主要经血液传播潜伏期2-26周多数急性可转慢性;丁型肝炎病原体是缺陷病毒依赖乙肝病毒复制传播途径同乙肝有同时和重叠感染;戊型肝炎病原体是戊肝病毒经粪-口传播潜伏期10-60天青壮年多见孕妇感染病情重。
甲型肝炎
病原体:甲型肝炎病毒(HAV),属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属。
传播途径: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如污染的水源、食物等可引起暴发流行,日常生活接触多为散发性发病。
临床特点:潜伏期一般为15-45天,起病急,常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随后出现黄疸,部分患者可伴有肝大、肝区压痛或叩痛。大多数患者可在3-6个月内康复,极少转为慢性肝炎。儿童感染后多为隐性感染,成人感染后临床症状相对较重。
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各年龄人群均可感染,但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性别差异不明显。日常生活中卫生习惯较差、接触被污染物品概率高的人群易感染,如托幼机构工作人员、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等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特殊人群提示:孕妇感染甲型肝炎时,一般病情多较轻,对胎儿影响相对较小,但仍需密切监测肝功能等指标。儿童感染甲型肝炎后,需注意休息,保证营养供给,由于儿童肝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发展为重症肝炎。
乙型肝炎
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HBV),属嗜肝DNA病毒科。
传播途径:主要传播途径有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如输血、共用注射器、侵入性医疗操作等)、性传播。母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宫内感染、产时传播和产后传播。
临床特点:潜伏期较长,一般为6周-6个月。临床类型多样,可分为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重型乙型肝炎、淤胆型肝炎等。急性乙型肝炎部分患者可自愈,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迁延,可反复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肝区不适等症状,部分患者可逐渐进展为肝硬化、肝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约5%-10%的成人和90%的婴幼儿可成为慢性携带者。
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各年龄均可感染,新生儿因母婴传播风险较高,儿童感染后易慢性化,成人感染后急性发病居多但也有慢性化可能。性别差异不显著,但有研究提示男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进展可能相对略快于女性。生活中接受过输血、有不安全注射史、多性伴等情况的人群感染风险高。
特殊人群提示:孕妇感染乙型肝炎时,需进行母婴阻断预防,如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等。儿童感染乙型肝炎后,要定期监测肝功能、乙肝五项、HBV-DNA等指标,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要注意药物对其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尽量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监测和治疗方式。
丙型肝炎
病原体:丙型肝炎病毒(HCV),属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
传播途径:主要经血液传播,如输血及血制品、共用注射器、使用非一次性医疗器械等,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也是传播途径,但相对血液传播概率较低。
临床特点:潜伏期一般为2-26周,平均7.8周。多数患者起病隐匿,症状较轻,甚至无明显症状,约50%-85%的急性丙型肝炎患者可转为慢性肝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情可逐渐进展为肝硬化、肝癌。
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各年龄均可感染,性别差异不明显。有输血史、静脉药瘾史、血液透析史、多个性伴等生活方式的人群感染风险高。
特殊人群提示:孕妇感染丙型肝炎时,母婴传播概率约为5%-10%,需在孕期评估病情,产后对新生儿进行密切监测,如定期检测HCV-RNA等。儿童感染丙型肝炎后,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尚不完善,慢性化概率高,要尽早监测,一旦确诊,根据病情及时评估是否需要治疗,同时要关注治疗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丁型肝炎
病原体:丁型肝炎病毒(HDV),是一种缺陷病毒,需依赖HBV才能复制,属沙粒病毒科。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同时因HDV依赖HBV复制,所以感染HBV的人群更易感染HDV。
临床特点:可分为两种感染类型,一是HDV与HBV同时感染,表现为急性肝炎,病情一般较轻,少数可发展为重型肝炎;二是HDV与HBV重叠感染,多见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使病情加重,加速向肝硬化、肝癌发展。
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各年龄均可感染,性别差异不显著。有HBV感染史、血液暴露风险、多性伴等情况的人群感染风险高。
特殊人群提示:孕妇感染丁型肝炎时,需同时关注HBV和HDV感染情况,评估母婴传播风险,产后对新生儿进行相应的检测和预防措施。儿童感染丁型肝炎相对少见,若感染,因儿童免疫系统特点,病情发展可能有其特殊性,需密切监测肝功能、肝脏影像学等指标,根据病情谨慎处理。
戊型肝炎
病原体:戊型肝炎病毒(HEV),属杯状病毒科。
传播途径: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污染是引起暴发流行的重要原因,也可通过食物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临床特点:潜伏期一般为10-60天,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但孕妇感染戊型肝炎后病情较重,易发展为重型肝炎,病死率较高,可达10%-20%。多数患者可在6周内康复,少数可转为慢性肝炎。
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各年龄均可感染,青壮年多见,性别差异不明显。卫生条件差、食用未煮熟的污染食物或饮用污染水源的人群易感染,如一些卫生基础设施不完善地区的人群感染风险高。
特殊人群提示:孕妇感染戊型肝炎风险高且病情严重,需加强孕期监测,包括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一旦出现异常要及时处理,必要时需评估终止妊娠的风险与收益。儿童感染戊型肝炎后,病情一般相对较轻,但仍需注意休息和营养支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出现重型肝炎等严重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