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寒有消化系统相关症状如胃脘隐痛、胀满、食欲减退,全身症状如怕冷、神疲乏力、大便异常,还有舌象脉象表现如舌质淡白、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迟无力,不同人群因自身特点在各症状表现上有差异且常与一些病史、生活方式等相关。
一、消化系统相关症状
胃脘部不适
疼痛特点:多为隐痛,疼痛程度一般较轻,可持续较长时间,进食后可有所缓解,但不久又可能复发。例如,一些脾胃虚寒的患者会感觉胃脘部绵绵作痛,空腹时疼痛相对明显,进食温热食物后疼痛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轻。从中医理论角度分析,脾胃阳气不足,温煦功能减弱,导致胃脘部失于温养,从而出现疼痛。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脾胃虚寒可能表现为胃脘部不适、食欲不佳,而老年人脾胃虚寒则可能更易出现胃脘隐痛且伴有神疲乏力等表现;女性由于生理特点,在经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气血相对不足,脾胃虚寒症状更易凸显;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脾胃功能本就易受影响,更易出现脾胃虚寒及相应胃脘部隐痛等症状;有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病史的人群,本身脾胃功能就存在一定损伤,更容易发展为脾胃虚寒,进而出现胃脘部隐痛等症状。
胀满感:患者常自觉胃脘部胀满不适,进食后胀满感加重。这是因为脾胃虚寒,运化功能失常,食物不能及时消化吸收,停滞在胃脘部,导致胀满。比如进食少量食物就感觉胃脘饱胀,嗳气后稍感舒适,但不久又会胀满。对于儿童来说,脾胃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若饮食不节,更易出现脾胃虚寒导致的胃脘胀满;老年人脾胃功能衰退,也容易出现这种运化无力的胀满情况;女性若在经期前情志不舒,可能会影响脾胃气机,加重胀满症状;长期久坐少动的人群,脾胃气机不畅,也易引发脾胃虚寒及胃脘胀满;有胃肠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脾胃虚寒时更易出现胃脘胀满。
食欲减退:患者食欲明显下降,对食物缺乏兴趣,即使面对喜爱的食物也不想进食。这是由于脾胃虚寒,脾胃的受纳和运化功能降低,无法正常消化食物,所以没有饥饿感。儿童脾胃虚寒时可能表现为吃饭量少,挑食等;老年人脾胃功能本身衰退,加上虚寒影响,食欲减退更为常见;女性在孕期或产后若脾胃虚寒,也会出现食欲不佳的情况;长期过度劳累、饮食无规律的人群,脾胃受损,易出现食欲减退;有慢性肝病等病史的人群,可能会影响脾胃功能,导致脾胃虚寒和食欲减退。
二、全身症状
怕冷
肢体怕冷:患者常感觉手脚冰凉,即使在温暖的环境中,手脚也不易变暖。这是因为脾胃虚寒,阳气不能充分温煦四肢,导致肢体失于温养。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四肢末端血液循环相对较弱,脾胃虚寒时更易出现手脚冰凉;老年人阳气本身不足,脾胃虚寒则会加重怕冷表现;女性由于体质相对偏阴柔,脾胃虚寒时更易有肢体怕冷的症状,尤其是经期前后;长期居住在寒冷环境或冬季不注意保暖的人群,脾胃虚寒情况下怕冷症状会更明显;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病史的人群,本身阳气不足,脾胃虚寒时怕冷症状会更为突出。
畏寒喜暖:患者喜欢温暖的环境,愿意多穿衣服、盖厚被子,对寒冷的刺激比较敏感。比如在季节更替时,天气稍有转凉就会感觉不适,需要增添衣物。儿童脾胃虚寒畏寒喜暖时,家长能明显观察到孩子比同龄孩子更怕凉;老年人畏寒喜暖表现得更为明显,可能会一直待在温暖的室内;女性在脾胃虚寒时畏寒喜暖更为常见,冬季需要穿得比别人厚;生活方式上长期熬夜、过度消耗阳气的人群,脾胃虚寒时畏寒喜暖症状更显著;有贫血等病史的人群,气血不足,脾胃虚寒时畏寒喜暖情况会加重。
神疲乏力:患者精神萎靡,容易疲倦,即使经过充分休息,仍感觉身体乏力,缺乏精力。这是因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寒,运化失常,不能正常生成气血,导致气血不足,不能充分滋养机体,所以出现神疲乏力。儿童脾胃虚寒神疲乏力可能表现为不爱活动,容易困倦;老年人脾胃功能衰退,气血生成不足,更易出现神疲乏力;女性在经期或产后若脾胃虚寒,气血不足,神疲乏力症状会比较明显;长期从事高强度工作、压力过大的人群,脾胃功能易受影响,进而出现神疲乏力;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慢性肾炎等,脾胃虚寒时神疲乏力会更为突出。
大便异常
大便稀溏:大便质地稀薄,呈水样或不成形,排便次数可能增多。这是由于脾胃虚寒,脾的运化水湿功能失常,水湿下注肠道,导致大便稀溏。儿童脾胃虚寒大便稀溏较为常见,可能是因为饮食不节或腹部着凉等原因诱发;老年人脾胃功能虚弱,容易出现大便稀溏;女性在脾胃虚寒时,若同时有肝郁气滞等情况,可能会影响大便的性状,出现大便稀溏;长期食用生冷食物、居住环境潮湿的人群,脾胃虚寒时更易出现大便稀溏;有肠道易激综合征等病史的人群,脾胃虚寒时大便稀溏症状会加重。
大便不实:大便不成形,质地较软,但排便次数不一定增多。也是脾胃虚寒,运化无力,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运化吸收,导致大便不实。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大便不实可能与饮食喂养不当有关;老年人脾胃功能衰退,大便不实较为常见;女性在孕期或产后脾胃虚寒时,也可能出现大便不实;生活方式不规律、经常暴饮暴食的人群,脾胃虚寒时大便不实情况易发生;有胃溃疡等病史的人群,脾胃虚寒时大便不实可能是其症状之一。
三、舌象脉象表现
舌象:舌质淡白,因为脾胃虚寒,气血生化不足,不能充分滋养舌质,所以舌质颜色偏淡白。舌苔薄白或白腻,薄白苔提示病情相对较轻,正气不足,白腻苔则多提示有寒湿之邪,与脾胃虚寒兼夹寒湿有关。例如,儿童脾胃虚寒时舌质可能偏淡,舌苔薄白;老年人脾胃虚寒则可能舌质淡白,舌苔白腻更常见;女性在脾胃虚寒时,若有血虚情况,舌质可能更淡白;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脾胃虚寒时舌象可能会有相应改变;有慢性肝炎等病史的人群,脾胃虚寒时舌象也会出现舌质淡白、舌苔白腻等表现。
脉象:脉沉迟无力。沉脉表示病位在里,迟脉主寒,无力提示气血不足,这与脾胃虚寒导致的阳气不足、气血亏虚相符。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脾胃虚寒时脉象可能沉迟但相对较弱;老年人脉象沉迟无力更为明显;女性在脾胃虚寒时脉象沉迟无力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长期过度劳累、体质虚弱的人群,脾胃虚寒时脉象沉迟无力更易出现;有内分泌疾病病史的人群,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脾胃虚寒时脉象沉迟无力会比较典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