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传染源包括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有血液、母婴、性传播,易感人群为普遍人群尤其是新生儿等,发病机制与免疫应答及肝损伤有关,临床表现分急性、慢性、重型等,诊断靠血清学、肝功能、肝脏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抗病毒等综合治疗,预防主要靠乙肝疫苗接种和切断传播途径。
一、定义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它具有传染性,可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等途径传播。
二、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DNA病毒,完整的病毒颗粒称为Dane颗粒,由包膜和核心两部分组成。包膜含乙肝表面抗原(HBsAg)等,核心含有乙肝核心抗原(HBcAg)、乙肝e抗原(HBeAg)及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等。HBV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30-32℃可存活6个月,在-20℃中可存活15年,能耐受低温、干燥、紫外线及一般浓度的消毒剂。
三、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潜伏期后期及急性期有传染性,其血液、唾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均含有HBV。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慢性患者体内病毒持续存在,乙肝病毒携带者虽无明显临床症状,但体内有病毒携带状态,可长期携带病毒并传播。
2.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如输血、不洁注射、共用剃须刀或牙刷等。例如,输入被HBV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可引起输血后乙型肝炎。
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产时传播和产后传播。宫内感染主要是通过胎盘,少数可能在分娩时接触母血、羊水或阴道分泌物等引起,产后传播主要是通过哺乳等。
性传播:与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可传播乙肝病毒。
3.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是乙肝的高危易感人群;此外,长期接触HBV的医务人员、经常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者、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等也是易感人群。
四、发病机制
1.免疫应答与肝损伤
人体感染HBV后,机体的免疫系统会对感染病毒的肝细胞进行攻击。细胞免疫在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可识别被HBV感染的肝细胞表面的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释放细胞毒性物质等杀伤感染细胞,同时也会造成肝细胞的损伤。体液免疫也参与其中,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与循环中的HBV结合,但有时也可能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肝脏或其他组织,引起免疫损伤。
对于不同免疫状态的个体,发病机制有所不同。例如,免疫耐受状态的个体,机体对HBV抗原免疫无应答,多为新生儿时期感染HBV,表现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而免疫清除期的个体,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会出现肝细胞炎症坏死等病变。
五、临床表现
1.急性乙型肝炎
可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病程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黄疸前期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等,部分患者有低热。黄疸期时,尿色加深如浓茶样,随后出现巩膜、皮肤黄染,黄疸约2-4周达高峰,同时肝大,有压痛和叩击痛,部分患者有轻度脾大。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整个病程持续2-4个月。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等消化道症状,往往没有黄疸表现,容易被忽视,部分患者可发展为慢性肝炎。
2.慢性乙型肝炎
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轻、中、重度。轻度患者症状较轻,可能仅有轻度乏力、食欲减退等,肝功能轻度异常;中度患者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重度患者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3.重型乙型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起病急骤,发病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迅速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表现为意识障碍等,黄疸进行性加深,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低于40%且排除其他原因。亚急性重型肝炎起病较急,发病15日-26周出现极度乏力、食欲缺乏、频繁呕吐、腹胀等中毒症状,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值10倍,PTA低于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可见肝性脑病早期征象(Ⅱ度肝性脑病)。慢性重型肝炎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重型肝炎,有慢性肝病的基础,如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等,出现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六、诊断
1.血清学检查
乙肝五项(乙肝两对半):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sAg阳性表示感染了HBV;抗-HBs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可能是接种乙肝疫苗后或既往感染过HBV已恢复并产生免疫力。HBeAg阳性表示HBV复制活跃,传染性强;抗-HBe阳性通常表示HBV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但需结合HBVDNA定量等检查综合判断。抗-HBc包括抗-HBc总抗体和抗-HBcIgM,抗-HBc总抗体阳性表示曾经感染过HBV,抗-HBcIgM阳性提示HBV急性感染或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
乙肝病毒DNA定量:反映HBV复制的活跃程度和传染性,定量检测结果越高,通常提示病毒复制越活跃,传染性越强,对于评估病情、指导抗病毒治疗等有重要意义。
2.肝功能检查
包括ALT、AST、白蛋白、球蛋白、胆红素等指标。ALT和AST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重要指标,肝细胞受损时,ALT和AST可升高;白蛋白反映肝脏合成功能,慢性肝病时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尤其是丙种球蛋白升高常见于慢性肝病;胆红素升高提示有黄疸,反映肝细胞胆红素代谢功能异常等。
3.肝脏影像学检查
常用B超检查,可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有助于判断肝脏有无病变、病变程度等,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能出现肝脏回声增粗、脾大等表现;对于重型肝炎患者可能观察到肝脏缩小等表现。
七、治疗与预防
1.治疗
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抗纤维化等综合治疗。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核苷(酸)类似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等)和干扰素类(如普通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等)。但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病情、病毒载量、肝功能等多方面因素由医生制定,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2.预防
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措施。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然后按照0、1、6个月的程序完成3剂次接种;对于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等也应接种乙肝疫苗。
切断传播途径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如避免不安全的输血和血制品使用,推广安全注射,性生活中使用安全套等,对于乙肝孕妇要进行母婴阻断,如新生儿在接种乙肝疫苗的同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等,可有效降低母婴传播的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