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未用降压药时非同日3次诊室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分原发和继发,有一般及不同人群症状,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生活方式调整包括低盐饮食、适量运动等;低血压是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分生理和病理,有一般及不同人群症状,与遗传、血容量、血管、心脏、内分泌等因素有关,生活方式调整包括缓慢改变体位、加强营养等。
一、定义与诊断标准
高血压: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高血压也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病因不明,占高血压患者90%以上)和继发性高血压(由某些特定疾病引起)。不同年龄阶段高血压诊断标准略有差异,如65-79岁老年人收缩压≥150mmHg和舒张压<90mmHg时,定义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80岁老年人收缩压≥16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为高血压。
低血压:一般认为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即为低血压。低血压可分为生理性低血压和病理性低血压。生理性低血压常见于部分健康人群,其血压测量值已达到低血压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经长期随访,除血压偏低外,人体各系统器官无缺血和缺氧等异常,也不影响寿命。病理性低血压可见于多种情况,如大量失血、严重感染、过敏、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导致的低血压,或者由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内分泌疾病引起的低血压。
二、症状表现
高血压
一般症状: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出现血压升高,休息后可恢复正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头痛、头晕、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视物模糊、鼻出血等较重症状。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如引起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出血、脑梗死、肾功能衰竭等,此时会出现相应靶器官受损的症状,例如冠心病患者可出现胸痛、胸闷等心绞痛症状;肾功能衰竭患者可能出现水肿、蛋白尿、尿量减少等表现。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老年高血压患者更易出现血压波动,如晨起血压骤升,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女性在更年期前后血压可能出现波动,与内分泌变化有关。长期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的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高,且症状可能更易出现。有家族高血压病史的人群,发病年龄可能相对较早,症状出现时血压升高程度可能更明显。
低血压
一般症状:生理性低血压一般无明显症状。病理性低血压轻者可出现头晕、乏力、视力模糊、恶心、心悸、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严重的低血压可出现晕厥、休克等表现,如突然出现眼前发黑、摔倒,休克时可伴有皮肤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尿量减少等症状。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老年人低血压可能与血管硬化、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有关,更容易发生晕厥,且晕厥后摔倒可能导致骨折等外伤。儿童低血压相对较少见,若出现多与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等有关,可能影响生长发育,表现为发育迟缓、活动耐力差等。女性在月经期间或妊娠期可能出现生理性低血压,月经期间可能出现头晕等不适,妊娠期随着子宫增大可能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改变体位时症状明显。有慢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出现低血压,可能是病情加重的表现,需要密切关注。
三、病因机制
高血压
遗传因素:约60%的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遗传因素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血压调节,如影响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钠代谢等。例如,某些基因缺陷可能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对钠的敏感性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
环境因素
饮食:高盐饮食是高血压重要的危险因素,钠摄入过多会使体内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进而升高血压。过量饮酒也会导致血压升高,酒精可促使交感神经兴奋,减少一氧化氮的生成,影响血管舒张功能。
精神应激: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大等可导致高血压。精神应激时,体内会分泌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升血压的激素,长期作用会引起血压升高。
体重: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者体内脂肪组织增多,释放多种激素和细胞因子,影响胰岛素抵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等,导致血压升高。
其他因素:年龄也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血压有升高趋势。吸烟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
低血压
生理性低血压:可能与遗传和体质有关,多见于体质瘦弱的老人、女性。其血压调节功能相对较弱,在某些情况下(如体位突然改变)容易出现血压下降。
病理性低血压
血容量不足:大量失血(如外伤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等导致体液丢失,使血容量减少,引起血压下降。
血管扩张:过敏性休克时,过敏原刺激机体释放组胺等物质,导致全身小血管扩张,血管容量增加,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引起血压下降;感染性休克时,细菌毒素等作用使血管扩张,血压降低。
心脏功能障碍: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的心律失常(如重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等)可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心输出量减少,引起血压降低。
内分泌代谢紊乱: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机体代谢率降低,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醛固酮分泌减少,钠水重吸收减少,血容量减少,血压降低。
四、治疗与预防(非药物方面)
高血压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采用低盐饮食,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g,增加钾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香蕉、菠菜等富含钾的食物。减少脂肪摄入,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控制总热量摄入,保持健康体重,BMI(身体质量指数)控制在18.5-23.9kg/m2。
运动:适量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如每周2-3次的抗阻运动。运动可帮助控制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压。
戒烟限酒:戒烟,避免吸二手烟;限制饮酒,男性饮酒量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
心理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和焦虑,可通过冥想、瑜伽、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
不同人群注意事项:老年人高血压患者运动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压波动过大。女性高血压患者在更年期要特别关注血压变化,调整生活方式缓解更年期相关不适对血压的影响。有家族高血压病史的人群要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监测血压。
低血压
生活方式调整
体位改变:从卧位或坐位站起时要缓慢,避免突然改变体位,防止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饮食:加强营养,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可适当增加钠盐摄入,每日可增加2-3g,但要注意不要过量,同时多饮水,增加血容量。
运动:进行适量运动,增强体质,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运动时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运动后出现低血压。
避免诱因:对于因药物引起的低血压,如降压药、镇静催眠药等,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或种类。对于由疾病引起的低血压,积极治疗原发病。
不同人群注意事项:老年人低血压患者要特别注意体位变化时的安全,家中可安装扶手等设施。儿童低血压要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保证营养均衡,若怀疑有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要及时就医检查。女性低血压在月经期间和妊娠期要注意监测血压,月经期间避免过度劳累,妊娠期注意合理饮食和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