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的检查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胸部CT)、痰液细胞学检查、支气管镜检查(硬质、纤维支气管镜)、组织病理学检查(经皮肺穿刺活检、纵隔镜检查、胸腔镜检查)及肿瘤标志物检查,不同检查有各自适用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如胸部CT可清晰显示肺部病灶,痰液细胞学检查适用于能咳痰者,不同检查对不同年龄、性别、病史等人群有不同要求及风险需评估。
一、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检查:可初步发现肺部病变,但对于一些早期或较小的肺癌可能难以清晰显示,不过能大致了解肺部整体情况,比如发现肺部是否有异常阴影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都可进行该项检查,对于有肺癌高危因素人群如长期吸烟等更应定期检查。
2.胸部CT检查:是非常重要的检查手段,能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病灶的形态、大小、位置等情况,还能发现肺部较小的结节等病变。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由于身体对辐射较敏感需谨慎评估辐射风险,成人及老年人均可较好耐受;男性和女性在检查上无本质差异;有长期吸烟史、接触过职业致癌因素等生活方式相关高危因素人群以及有肺癌家族史等病史人群更需关注胸部CT结果。胸部CT可发现肺部肿块的边界、有无分叶、毛刺等征象,有助于初步判断病变性质倾向。
二、痰液细胞学检查
收集患者痰液,查找其中是否有癌细胞。对于能咳痰的患者适用,不同年龄人群咳痰能力有差异,儿童相对困难,成人及老年人一般可配合,有吸烟史等人群痰液中癌细胞检出可能性相对较高,通过多次收集痰液进行检查提高阳性率。
三、支气管镜检查
1.硬质支气管镜检查:可直接观察气管和支气管内的病变情况,对于靠近大气道的肿瘤可直接看到病灶,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不同年龄患者耐受情况不同,儿童支气管镜检查需更谨慎操作,成人及老年人根据身体状况评估能否耐受,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等病史人群需评估检查风险。
2.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更为常用,可进入较细支气管,观察病变并获取组织或细胞进行病理诊断。对于有咳嗽、咯血等呼吸道症状怀疑肺癌的患者适用,不同人群在操作时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操作方式,比如儿童要选择合适规格的支气管镜等。
四、组织病理学检查
1.经皮肺穿刺活检:对于肺部周围型的病变,可在CT等引导下进行经皮肺穿刺,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但该检查有一定出血、气胸等风险,不同年龄人群风险程度不同,儿童因肺部组织更娇嫩风险相对更高,成人及老年人需评估心肺功能等情况,有出血倾向等病史人群禁忌或需谨慎操作。
2.纵隔镜检查:用于纵隔淋巴结病变的诊断,对于怀疑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肺癌患者适用,不同人群在检查时要考虑其身体状况,比如老年人可能合并心肺等基础疾病,需评估能否耐受检查及相应风险。
3.胸腔镜检查:对于胸腔内病变,可通过胸腔镜直接观察病变并获取组织进行病理诊断,尤其适用于胸腔内有积液、胸膜病变等情况怀疑肺癌的患者,不同年龄人群在术后恢复等方面有差异,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术后护理等。
五、肿瘤标志物检查
一些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等对肺癌的诊断有一定辅助作用,但不能单独依靠肿瘤标志物确诊肺癌,可作为辅助诊断及治疗后监测等的参考指标,不同人群肿瘤标志物基础水平可能有差异,比如女性体内一些标志物基础值可能与男性不同,有其他良性肺部疾病等病史人群肿瘤标志物也可能升高需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