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监测、卧床休息)、呼吸循环支持治疗(吸氧、循环支持)、溶栓治疗(适应证、药物)、抗凝治疗(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肺动脉血栓摘除术(适应证、风险)、肺动脉导管碎解和抽吸血栓(适应证)、下腔静脉滤器置入(适应证),不同治疗针对相应情况及人群,需综合评估与操作。
卧床休息: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1-2周,避免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动作,防止血栓脱落再次栓塞。对于老年患者,卧床期间要注意预防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可定期协助患者翻身、按摩受压部位。
呼吸循环支持治疗
吸氧:根据患者缺氧情况给予吸氧,对于存在低氧血症的患者,可采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若患者出现呼吸衰竭,可能需要机械通气支持。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吸氧浓度的调整需谨慎,一般根据血气分析结果来调整,保证动脉血氧分压≥60mmHg。
循环支持:若患者出现右心功能不全、低血压等情况,需积极进行循环支持。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维持血压,对于右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要注意维持右心室的前负荷,避免使用过度降低前负荷的药物。
溶栓治疗
溶栓适应证:对于高危肺栓塞患者(有休克或低血压),应积极考虑溶栓治疗。对于中危肺栓塞患者,若有临床恶化表现也可考虑溶栓。一般要求患者无溶栓禁忌证,如近期无活动性出血、脑卒中、严重高血压等。
溶栓药物: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不同的溶栓药物有不同的使用方法,rt-PA可采用加速给药法,即100mg持续静脉滴注2小时。
抗凝治疗
普通肝素:是常用的抗凝药物之一,初始治疗可采用静脉注射负荷量,然后持续静脉滴注,并根据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调整剂量,使APTT维持在正常对照的1.5-2.5倍。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药物代谢和排泄可能与年轻人不同,需密切监测APTT,防止出血等并发症。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即可,一般根据体重调整剂量,无需常规监测凝血功能,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调整剂量并密切观察出血倾向。老年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时,要注意注射部位的选择和出血风险。
华法林:一般在溶栓治疗后开始联合抗凝治疗,需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将INR维持在2.0-3.0之间。在开始华法林治疗时,需注意与肝素等的重叠时间,并且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等调整华法林的剂量,老年患者对华法林的代谢可能较慢,更容易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
肺动脉血栓摘除术
适应证:适用于经积极的内科治疗无效的高危肺栓塞患者,如溶栓禁忌、溶栓失败等情况。但该手术风险较高,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手术风险:对于老年患者、合并其他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风险更大,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后再决定是否进行手术。
肺动脉导管碎解和抽吸血栓
适应证:主要适用于高危肺栓塞患者,尤其是那些有溶栓禁忌或溶栓失败的患者。该方法可以直接去除部分血栓,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对血管等造成额外损伤,老年患者血管弹性较差,操作需更加轻柔。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
适应证:对于有抗凝禁忌或抗凝治疗失败的肺栓塞患者,可考虑置入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栓塞复发。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由于抗凝药物可能有禁忌,也可考虑置入滤器,但需权衡利弊。对于老年患者,置入滤器后要注意观察有无滤器相关并发症,如滤器移位、滤网内血栓形成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