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病因包括遗传因素(人类白细胞抗原-B27密切相关及其他基因作用)、感染因素(肠道细菌如肺炎克雷伯菌及泌尿生殖道病原体感染相关)、免疫因素(细胞免疫异常中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体液免疫异常有自身抗体参与);病理有骶髂关节病变早期滑膜炎症后期纤维性及骨性强直、脊柱病变椎体周围组织炎症致骨赘形成及椎间盘病变致竹节样改变、外周关节病变如髋关节及膝关节等有滑膜炎症等病理改变。
一、病因
(一)遗传因素
1.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大量研究表明,强直性脊柱炎与HLA-B27基因密切相关。超过90%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HLA-B27呈阳性,而普通人群中HLA-B27阳性率仅为5%-10%。遗传因素通过遗传HLA-B27基因传递给下一代,使携带该基因的个体患强直性脊柱炎的风险显著增加。例如,若父母一方患有强直性脊柱炎且HLA-B27阳性,子女患病风险比一般人群高。
2.其他基因:除HLA-B27外,还有一些其他基因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相关,如IL-23R、ERAP1等基因,但它们在发病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尚在进一步研究中。这些基因可能通过影响免疫系统的调节、细胞因子的分泌等途径参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生发展。
(二)感染因素
1.肠道细菌感染:某些肠道细菌,如肺炎克雷伯菌等,其菌体成分与人体HLA-B27有相似的氨基酸序列,当人体感染这类细菌后,免疫系统会将细菌成分误认为自身组织成分进行攻击,从而引发异常免疫反应,导致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生。研究发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肠道中肺炎克雷伯菌的携带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
2.泌尿生殖道感染:沙眼衣原体等泌尿生殖道病原体感染也可能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有关。这些病原体感染后,可能通过交叉免疫反应影响免疫系统,诱发强直性脊柱炎。
(三)免疫因素
1.细胞免疫异常:T淋巴细胞在强直性脊柱炎的免疫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活化的T淋巴细胞会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7(IL-17)等,这些细胞因子参与了炎症反应的调节。例如,TNF-α可促进炎症细胞的聚集和活化,导致关节和脊柱的炎症损伤;IL-17则可以诱导其他炎症因子的产生,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
2.体液免疫异常:部分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体内可检测到自身抗体,如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等,但这些自身抗体在发病中的具体作用尚不完全明确,可能参与了免疫炎症过程的调节。
二、病理
(一)骶髂关节病变
1.早期病理改变:早期主要表现为骶髂关节滑膜的炎症,滑膜血管扩张、充血,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随着病情进展,滑膜下组织出现水肿、纤维蛋白渗出等。炎症可累及关节软骨下骨,导致软骨下骨小梁的破坏和吸收。
2.晚期病理改变:晚期骶髂关节出现纤维性强直和骨性强直。纤维性强直是由于滑膜炎症导致滑膜组织增生、纤维化,使关节间隙变窄;骨性强直则是在纤维性强直的基础上,软骨下骨出现新骨形成,最终导致关节完全融合。
(二)脊柱病变
1.椎体周围组织炎症:脊柱病变主要累及椎体周围的韧带、关节囊等组织。炎症首先侵犯椎间盘纤维环的附着处,即椎体边缘,引起局部充血、水肿和淋巴细胞浸润。随着病情发展,纤维环外层发生纤维化和骨化,形成椎体周围的骨赘,即“竹节样”改变的早期表现。
2.椎间盘病变:椎间盘也会受到累及,髓核组织发生退变、纤维化,椎间盘间隙变窄。同时,椎体边缘的骨赘逐渐连接融合,使整个脊柱形成强直,外观呈竹节状。
(三)外周关节病变
1.髋关节病变:髋关节是强直性脊柱炎常见的外周受累关节。病理改变与骶髂关节类似,早期出现滑膜炎症,随后滑膜增生、软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后期可发生关节强直。
2.膝关节等其他外周关节病变:其他外周关节如膝关节等也可受累,病理过程主要是滑膜炎症、软骨破坏和骨质增生等,导致关节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