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异物感疼痛可能由咽喉部局部病变(如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良恶性肿瘤、异物)、邻近器官疾病(如鼻窦炎、胃食管反流病)、全身性疾病(如贫血、糖尿病、内分泌紊乱)引起,出现持续不缓解或伴吞咽困难等症状需立即就医,首诊耳鼻喉科,可通过多科室会诊明确病因,预防可从生活方式(饮食、用嗓、吸烟饮酒)、环境卫生、疾病预防等方面着手。
一、可能的原因
(一)咽喉部局部病变
1.炎症性疾病
急慢性咽炎: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可能因上呼吸道感染等因素诱发,成人则可能与长期吸烟、饮酒、过度用嗓等有关。例如,长期吸烟的人群,烟雾中的有害物质刺激咽喉部黏膜,容易引发慢性咽炎,出现咽喉异物感、疼痛等不适。
症状表现:急性咽炎起病较急,常表现为咽部干燥、灼热、疼痛,可伴吞咽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耳部;慢性咽炎则主要有咽部异物感、痒感、灼热感、干燥感或微痛感,常有黏稠分泌物附着于咽后壁,导致晨起刺激性咳嗽,伴恶心。
扁桃体炎:
年龄因素:儿童扁桃体炎相对多见,尤其是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儿童扁桃体处于发育阶段,防御功能相对较弱,易受病原体侵袭。成人也可发病,多与劳累、受凉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
症状表现:急性扁桃体炎主要症状为剧烈咽痛,多伴有吞咽痛,疼痛常放射至耳部,部分患者可出现下颌角淋巴结肿大、发热等;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常有咽部异物感,扁桃体隐窝内潴留干酪样腐败物时可出现口臭,有时可反复咽痛,还可出现吞咽困难等。
2.咽喉部良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
年龄因素:不同类型的良性肿瘤发病年龄有差异,如乳头状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成年人。
症状表现:咽喉部良性肿瘤较小时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增大,可出现咽喉异物感、吞咽不适等,如喉乳头状瘤,可引起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等。
恶性肿瘤:
年龄因素:咽喉部恶性肿瘤多见于中老年人群,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可能与长期吸烟、饮酒、接触有害物质等因素有关。
症状表现:早期可能仅有咽喉异物感、疼痛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吞咽困难、痰中带血、颈部肿块等,例如喉癌患者可出现声音嘶哑进行性加重、呼吸困难等。
3.咽喉部异物
年龄因素:儿童多见,常因儿童在进食时哭闹、嬉笑,将小玩具、豆类等异物误咽入咽喉部;成人则可能因进食时注意力不集中,误咽鱼骨、鸡骨等异物。
症状表现:患者常有明显的咽喉异物感,疼痛较为剧烈,尤其是吞咽时疼痛加重,还可能伴有吞咽困难、呛咳等表现。
(二)邻近器官疾病
1.鼻部疾病
鼻窦炎: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鼻窦炎相对多见,与儿童鼻窦解剖结构特点及抵抗力较低有关。
症状表现:鼻窦炎患者可因鼻腔分泌物倒流至咽喉部,刺激咽喉黏膜,引起咽喉异物感、疼痛等不适,同时还可伴有鼻塞、流涕、头痛等鼻部症状。
2.胃部疾病
胃食管反流病: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有发病,肥胖人群、中老年人相对更易患病。
症状表现:胃内容物反流至咽喉部,刺激咽喉黏膜,可导致咽喉异物感、疼痛,还可伴有烧心、反酸、咳嗽等症状,平卧时症状可能加重。
(三)全身性疾病
1.贫血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如儿童可能因营养不良等导致缺铁性贫血,成人则可能因慢性疾病、失血等引起贫血。
症状表现:贫血患者由于机体缺氧,可出现咽喉部黏膜缺氧,导致咽喉异物感、疼痛等不适,同时还可伴有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全身症状。
2.糖尿病
年龄因素:多见于中老年患者,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与不良生活方式等有关。
症状表现: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并发各种感染,包括咽喉部感染,从而出现咽喉异物感、疼痛等不适,还可伴有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糖尿病典型症状。
3.内分泌紊乱
年龄因素:多见于更年期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波动,可导致内分泌紊乱。
症状表现: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现咽喉异物感、疼痛等咽喉不适症状,同时还可伴有潮热、盗汗、情绪波动等内分泌紊乱相关表现。
二、就医建议
1.及时就诊情况:如果出现咽喉异物感疼痛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吞咽困难、痰中带血、呼吸困难、发热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2.就诊科室选择:一般首诊可选择耳鼻喉科,医生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如间接喉镜、纤维喉镜等检查)来明确病因。必要时可能会涉及口腔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等相关科室会诊。
三、预防措施
1.生活方式方面
饮食: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过度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减少对咽喉部黏膜的刺激。儿童应教育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边吃边玩,防止误咽异物。
用嗓:避免过度用嗓,尤其是教师、歌手等用嗓较多的人群,应注意合理用嗓,发声时间不宜过长,适当休息。
吸烟饮酒:吸烟者应尽量戒烟,饮酒者应适量饮酒,减少烟酒对咽喉部的不良刺激。
2.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湿润,避免长期处于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在雾霾天气时,外出可佩戴口罩。
3.疾病预防: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对于有鼻窦炎、胃食管反流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对咽喉部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