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是肛门括约肌失控致粪便气体不自主流出的症状,各年龄段病因有别,肛肠疾病、神经系统病变、手术损伤等可致,表现为粪便不自主排出及伴肛周皮肤刺激、心理问题等,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分非手术(盆底肌训练、止泻、生物反馈)和手术,儿童要关注神经发育、培养排便习惯及肛周清洁,老年人需重皮肤护理、调饮食结构、控基础病。
大便失禁是指肛门括约肌失去控制能力,导致粪便及气体不自主地流出肛门外的一种症状。它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不同年龄段的发病原因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儿童出现大便失禁可能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不良排便习惯等有关;成年人则可能因肛肠疾病、神经系统病变、手术损伤等因素引发;老年人可能因身体机能衰退、慢性疾病等导致。
常见病因
肛肠疾病:如直肠脱垂、直肠肿瘤、肛瘘等,这些疾病会影响肛门括约肌的正常功能,导致大便失禁。例如直肠脱垂时,直肠黏膜或全层脱出,会干扰肛门的正常闭合机制。
神经系统病变:像脑卒中、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等神经系统疾病,会影响对肛门括约肌的神经支配,使得括约肌无法正常收缩和舒张来控制排便。比如脊髓损伤可能会破坏神经传导通路,导致肛门括约肌失去神经调控。
手术损伤:直肠肛管手术,如直肠癌根治术等,可能会损伤肛门括约肌或相关神经,从而引起大便失禁。
其他因素: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肛门括约肌等组织功能衰退;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若长期控制不佳,可能会引起神经病变,进而导致大便失禁;此外,长期腹泻也可能因频繁排便刺激肛门,损伤肛门括约肌,引发大便失禁。
临床表现
粪便不自主排出:轻者可能只是偶尔出现少量粪便渗漏,重者则是大量粪便不受控制地排出。
伴随症状:可能伴有肛周皮肤刺激症状,如皮肤红肿、瘙痒、皮疹等,这是由于粪便刺激肛周皮肤引起的;长期大便失禁还可能导致患者心理压力增大,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诊断方法
详细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发病时间、症状表现、既往病史(如肛肠疾病史、神经系统疾病史等)、手术史等。
体格检查:包括肛门指检,可检查肛门括约肌的张力、肛周皮肤情况等;还会进行直肠镜检查等,以观察直肠肛管的内部结构有无病变。
辅助检查:如肛管直肠压力测定,可评估肛门括约肌的功能;排粪造影检查,能了解排便时直肠肛管的形态和功能;肌电图检查可检测肛门括约肌的神经肌肉功能等。
治疗与干预
非手术治疗:对于轻度大便失禁,可采用盆底肌训练,通过有意识地收缩和放松肛门括约肌,增强括约肌的力量。例如每天进行多次肛门收缩舒张练习,每次持续一定时间;还可以使用止泻药物来减少粪便排出,缓解症状;此外,生物反馈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仪器反馈让患者了解肛门括约肌的活动情况,从而进行针对性训练。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肛门括约肌修复术、直肠悬吊固定术等,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的病情来选择。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大便失禁需关注其神经系统发育情况,若怀疑有神经系统问题应及时就医评估。在日常生活中,要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长时间憋便等不良行为。同时,家长要注意保持儿童肛周皮肤清洁干燥,预防皮肤感染。
老年人:老年人患大便失禁时,要特别注意皮肤护理,定期清洁肛周皮肤,可使用温和的清洁剂,并保持皮肤干爽,预防压疮等并发症。在饮食方面,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但又要避免腹泻。同时,老年人若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减少大便失禁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