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大便失禁是分娩后无法自主控制大便排出的并发症,可能由盆底肌肉损伤(受年龄、分娩方式、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和神经损伤(受年龄、分娩相关、其他病史等因素影响)引起,有轻度、中度、重度不同临床表现,通过专科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评估诊断,孕期适当盆底肌肉锻炼可预防,处理包括非手术治疗(盆底肌肉训练、生物反馈治疗等)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无效时考虑)。
可能的原因
盆底肌肉损伤
年龄因素:年轻产妇如果在分娩过程中盆底肌肉受到较大程度的牵拉,由于盆底肌肉自身的修复能力相对较好,可能相对恢复快一些;而高龄产妇盆底肌肉弹性等已有所下降,在分娩时更容易造成损伤,且恢复可能相对困难。
分娩方式:顺产时,胎儿通过产道可能会对盆底肌肉、神经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比如巨大儿分娩、产程过长等情况,会增加盆底肌肉损伤的风险,进而引发大便失禁。剖宫产相对来说盆底肌肉损伤风险较低,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如剖宫产过程中如果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导致腹压等变化,也可能对盆底有一定影响。
生活方式:产后如果过早进行重体力劳动等,会影响盆底肌肉的恢复,增加大便失禁的发生几率。例如产后短期内提重物等,会使盆底肌肉承受过大压力,不利于其修复。
病史因素:如果产妇既往有盆腔手术史等,可能本身盆底组织就存在一定基础问题,在分娩时更易发生大便失禁。
神经损伤
年龄方面:年龄较大的产妇神经修复能力相对较弱,分娩时如果神经受到损伤,恢复可能更困难,从而导致产后大便失禁更易发生且恢复不佳。
分娩相关:产程中长时间的胎头压迫等可能损伤支配肛门括约肌等的神经,无论是高龄还是低龄产妇,只要分娩过程中神经受到明显损伤,都可能引发大便失禁。比如产程延长时,胎头对会阴部及盆底神经的压迫时间过长,就容易导致神经损伤。
其他病史:如果产妇有糖尿病等病史,本身可能存在神经病变基础,在分娩时神经更容易受到额外损伤,进而增加产后大便失禁的发生风险。
临床表现
轻度大便失禁:可能只是在腹压增加时,如咳嗽、打喷嚏等情况下,偶尔有少量粪便漏出,对日常生活影响相对较小,但也会给产妇带来一定心理压力,尤其是在公共场合等情况时。
中度大便失禁:可能在更多日常活动时出现大便失禁情况,比如走路、起身等动作时,会有粪便不自主排出,对生活质量有较明显影响。
重度大便失禁:几乎随时随地都可能有粪便排出,严重影响产妇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需要长期使用护垫等,给产妇身心都带来较大负担。
评估与诊断
专科检查:医生会进行肛门指检等,了解肛门括约肌的张力、完整性等情况,通过触摸感知肛门括约肌的收缩等功能状态。
影像学检查:可能会进行盆底超声等检查,观察盆底肌肉、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情况,帮助明确是否存在盆底肌肉损伤等情况。
预防与处理
预防方面
孕期:孕期适当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如凯格尔运动等,有助于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降低分娩时盆底肌肉损伤的风险。不同年龄的孕妇都可以进行合适强度的凯格尔运动,年轻孕妇可相对更积极一些进行锻炼,高龄孕妇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锻炼。
分娩过程中:医生要正确操作,尽量避免胎儿过大等情况导致的盆底过度损伤,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产妇,如巨大儿预估、产程异常等,要采取合适的分娩方式或助产措施。
处理方面
非手术治疗:包括盆底肌肉训练,这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通过长期坚持凯格尔运动等,增强盆底肌肉力量,改善大便失禁情况。对于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的产妇,都可以进行盆底肌肉训练,只是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训练强度等。另外,生物反馈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通过仪器反馈帮助产妇更好地进行盆底肌肉训练,提高训练效果。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产后大便失禁,在经过规范的非手术治疗无效后,可能会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有一定适应证和风险,需要严格评估后决定。
总之,产后大便失禁是需要重视的分娩相关问题,了解其相关因素、临床表现等对于早期发现、预防和处理该问题非常重要,不同情况的产妇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