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甲症病因有外伤、全身性疾病、营养缺乏,临床表现有点状、线状、部分、全白甲,诊断通过观察和询问病史等,治疗依病因不同而异;灰指甲由真菌感染引起,临床表现常见远端甲下型,诊断靠观察和真菌学检查,治疗需抗真菌,不同人群治疗有差异。
外伤是常见病因,比如手指或脚趾受到碰撞、挤压等机械性损伤,可能导致甲床出血,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分解后,会使指甲出现白色改变,这种情况各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发生,生活中经常从事体力劳动或运动较频繁的人群相对更易因外伤引发白甲症。
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引起,像患肝硬化时,肝脏对营养物质的代谢等功能出现异常,可能影响指甲的正常生长,从而出现白甲症,不同年龄段均可患病,有肝脏基础疾病史的人群需留意指甲变化。
营养缺乏也可能导致,长期挑食、节食的人群,若缺乏钙、锌等微量元素,会影响指甲的正常结构和颜色,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若营养摄入不均衡,因营养缺乏引发白甲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灰指甲:
主要是由皮肤癣菌等真菌感染引起,比如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灰指甲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更容易感染真菌引发灰指甲,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免疫力相对较低,同时指甲的生长状态也可能不如年轻人,所以相对更易患灰指甲;糖尿病患者因为血糖控制不佳,身体的抵抗力下降,且高血糖环境利于真菌生长繁殖,也较易患上灰指甲。
临床表现方面
白甲症:
点状白甲:指甲上出现一个或多个白色小点,大小如针尖,可发生在指甲的任何部位,儿童较为常见,多是由于轻微外伤等原因引起,一般对指甲功能影响较小,随着指甲生长,小点可能会逐渐消失。
线状白甲:指甲上出现一条或多条白色纵线或横线,可能与外伤导致甲母质局部受损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出现,若因外伤引起,去除诱因后一般不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部分白甲:指甲的一半或大部分呈现白色,可能与全身性疾病相关,比如患肾病综合征时可能出现部分白甲,不同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生,有相关基础疾病的人群需密切关注指甲变化。
全白甲:整个指甲都是白色,较为罕见,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若为遗传性全白甲,一般不影响指甲的功能,但需与其他因疾病导致的全白甲相鉴别。
灰指甲:
常见类型有远端甲下型:初始时多从指甲的远端(指尖方向)开始发病,指甲远端出现浑浊、增厚,颜色逐渐变为灰白色,随着病情进展,指甲会变脆、破损,可累及单个或多个指甲,成年人较多见,尤其是经常穿不透气鞋子、脚部多汗的人群,因为这种环境利于真菌滋生,易引发远端甲下型灰指甲。
诊断方面
白甲症:
主要通过观察指甲的外观表现来初步诊断,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是否有外伤史、近期身体状况等。例如怀疑因营养缺乏引起的白甲症,会进一步了解患者的饮食情况。一般不需要特殊的实验室检查,但如果要明确是否由全身性疾病导致,可能会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各年龄段诊断流程相似,但儿童因表述可能不如成人清晰,需更细致询问家长相关情况。
灰指甲:
医生会先观察指甲的典型症状,如浑浊、增厚、变色等,还会进行真菌学检查,常用的方法有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真菌镜检是取指甲病变部位的碎屑,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真菌菌丝,真菌培养则是将碎屑接种在培养基上,培养出真菌以明确菌种,成年人和老年人诊断流程类似,儿童患灰指甲相对较少,但一旦怀疑,检查时需注意安抚儿童情绪,配合完成检查。
治疗方面
白甲症:
如果是外伤引起的点状或线状白甲,一般无需特殊治疗,随着指甲生长,受损部分会逐渐被新的指甲替代,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指甲,避免再次受伤即可。若是由营养缺乏导致,需要调整饮食结构,保证摄入富含钙、锌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儿童则需在家长的监督下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对于由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白甲症,主要是治疗原发疾病,原发疾病得到控制后,白甲症可能会有所改善。
灰指甲:
治疗相对复杂,需要抗真菌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口服抗真菌药和外用抗真菌药。口服抗真菌药如伊曲康唑等,但口服药物有一定的肝肾功能影响风险,使用时需在医生指导下监测肝肾功能。外用抗真菌药如阿莫罗芬搽剂等,需长期坚持使用。成年人使用抗真菌药物时需注意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老年人使用时更要谨慎评估肝肾功能等情况,儿童一般不建议使用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灰指甲,多以局部护理等保守方式为主,待年龄合适且病情需要时再考虑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