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惊厥与抽搐有定义表现、病因、发病机制、诊断鉴别、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考虑等方面的差异,小儿惊厥是脑神经元异常放电致全身或局部肌肉不自主收缩伴意识障碍,高热惊厥常见;小儿抽搐是更广泛概念,包括非惊厥性等多种情况;两者病因、发病机制不同,诊断鉴别需区分并查因,治疗原则因情况而异,新生儿和婴儿期有特殊考虑。
小儿抽搐:抽搐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小儿抽搐可以是惊厥的表现形式之一,也可以是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不自主抽动。例如低钙抽搐,多发生于婴儿,主要是由于血钙降低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引起,表现为惊跳、手足抽搐、喉痉挛等,一般没有明显的意识障碍(低钙性喉痉挛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等,影响意识状态)。
病因差异
小儿惊厥
感染性病因:各种感染如病毒性脑炎、细菌性脑膜炎、肺炎等,病原体感染人体后,释放毒素或引起颅内炎症,导致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发惊厥。例如病毒性脑炎多由肠道病毒等引起,炎症累及脑实质,影响脑的正常功能,从而诱发惊厥。
非感染性病因:如颅脑外伤(产伤等)、颅内占位性病变(脑肿瘤等)、代谢紊乱(低血糖、低血镁等)。新生儿产伤可能导致颅脑损伤,进而引发惊厥;婴儿期低血糖可能是由于喂养不足等原因引起,血糖低于正常水平时影响脑的能量供应,导致惊厥发作。
小儿抽搐
非惊厥性抽搐病因:除了上述惊厥的病因外,还有一些非惊厥性的抽搐原因。例如癔症性抽搐,多发生于较大儿童,与心理因素有关,抽搐发作形式多样,往往有明显的心理诱因,如受到惊吓、情绪激动等,一般没有器质性病变基础。
电解质紊乱相关抽搐:除了低钙抽搐外,低钠血症、高钠血症等电解质紊乱也可引起抽搐。例如长期腹泻的小儿,若没有及时补充电解质,可能出现低钠血症,导致细胞内外渗透压改变,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改变,出现抽搐症状。
发病机制不同
小儿惊厥: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大脑皮质运动神经元异常放电。感染性因素引起的惊厥,病原体及其毒素可影响神经细胞的离子通道,使细胞膜的稳定性改变,导致钠离子内流增加,引发神经元过度兴奋而放电;非感染性因素中,颅脑外伤可直接损伤神经组织,导致神经传导异常,代谢紊乱则影响神经细胞的能量代谢和离子平衡,如低血糖时脑内葡萄糖供应不足,影响神经元的正常功能,促使惊厥发生。
小儿抽搐:非惊厥性抽搐的发病机制与惊厥有所不同。以癔症性抽搐为例,主要是由于心理因素导致大脑皮质功能失调,影响了神经递质的平衡等,从而出现肌肉不自主抽动,但没有大脑神经元的异常放电(与惊厥的核心发病机制不同);电解质紊乱引起的抽搐,是因为电解质浓度的改变影响了神经细胞膜的电位稳定性,例如低钙时,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增高,导致肌肉持续收缩而出现抽搐。
诊断与鉴别
小儿惊厥:诊断时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发热情况、出生史、既往惊厥史等,进行体格检查,重点检查神经系统,如有无脑膜刺激征等,还需要进行辅助检查,如血常规、血生化(包括血糖、血钙、血镁等)、脑电图、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例如脑电图检查在惊厥发作时可能会发现异常放电波型,有助于明确惊厥的类型和病因。
小儿抽搐:诊断时除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外,需要注意与惊厥相鉴别。要区分是惊厥性抽搐还是非惊厥性抽搐,通过脑电图等检查来判断是否存在神经元异常放电。例如癔症性抽搐的脑电图一般无异常放电,而惊厥性抽搐多有异常放电表现。同时,要明确抽搐的具体病因,如通过电解质检查来判断是否存在电解质紊乱等。
治疗原则
小儿惊厥: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患儿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窒息,立即就医。如果是高热惊厥,要及时进行退热处理,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或药物退热(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等,但需注意儿童的用药剂量等,不过此处仅提及药物名称)。对于有明确病因的惊厥,如颅内感染,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等针对病因的治疗。
小儿抽搐:如果是癔症性抽搐,需要进行心理疏导等治疗;如果是电解质紊乱引起的抽搐,需要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如补充钙剂治疗低钙抽搐等。同时,对于抽搐患儿都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等,确保患儿安全。
特殊人群考虑
新生儿:新生儿惊厥和抽搐需要特别谨慎对待。新生儿惊厥的病因可能与产伤、窒息、低血糖、低血钙、颅内出血等有关。由于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在诊断和治疗时要更加细致,辅助检查的选择要考虑新生儿的特殊性,治疗时药物的使用要严格遵循新生儿的用药标准,避免使用对新生儿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例如低血糖引起的新生儿惊厥,需要及时补充葡萄糖,但要注意输注速度等。
婴儿期儿童:婴儿期是惊厥和抽搐的高发年龄段之一。婴儿高热惊厥较为常见,家长要注意在婴儿发热时及时采取降温措施,预防惊厥发作。对于婴儿抽搐,要注意区分是良性的生理现象还是病理性因素,如婴儿低钙抽搐,要注意合理喂养,保证婴儿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预防低钙情况的发生。同时,婴儿期的家长要密切关注婴儿的精神状态等,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