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型肝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针对病因治疗。一般治疗中急性黄疸型肝炎发病初期需卧床休息,后逐渐增加活动量,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且适量摄入蛋白质,避免油腻辛辣等食物;药物治疗有保肝药物如甘草酸二铵、还原型谷胱甘肽,退黄药物如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针对病因治疗,甲型肝炎多自限性,主要支持对症,乙型肝炎符合指征用恩替卡韦等抗病毒,丙型肝炎用直接抗病毒药物,药物性肝炎要停用可疑药物再对症,自身免疫性肝炎可能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
一、一般治疗
(一)休息
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发病初期应卧床休息,因为休息可以减少体力消耗,降低肝脏的代谢负担,有利于肝细胞的修复。例如,成人每天保证8-10小时的睡眠时间,儿童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休息,一般年龄越小休息时间要求越多,婴幼儿可能需要12-14小时甚至更多。
随着病情的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以不感到疲劳为度,一般症状明显改善、肝功能显著好转后可适当增加活动,如进行散步等轻度活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二)饮食
应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蛋白质的摄入要适量,一般每天每千克体重1-1.5克,对于儿童要根据年龄和病情调整,保证充足热量供应,一般每天热量摄入在2000-2500千卡左右。例如,可多吃新鲜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水果(如苹果、橙子等),适量摄入优质蛋白食物如瘦肉、鱼类、豆类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饮酒,因为这些食物会加重肝脏负担,不利于病情恢复。对于儿童,要注意饮食的多样化和营养均衡,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阶段提供合适的饮食,比如婴儿期的黄疸型肝炎患儿要保证母乳喂养或合适的配方奶喂养,随着添加辅食逐渐引入上述合适的食物。
二、药物治疗
(一)保肝药物
常用的有甘草酸制剂,如甘草酸二铵等,它具有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研究表明,甘草酸制剂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等多种机制来减轻肝脏的炎症损伤,促进肝功能的恢复。
还原型谷胱甘肽也是常用的保肝药物,它参与体内三羧酸循环及糖代谢,能激活多种酶,从而促进糖、脂肪及蛋白质代谢,并能影响细胞的代谢过程,具有抗氧化和保护肝脏细胞膜的作用。
(二)退黄药物
腺苷蛋氨酸可以促进胆汁酸的代谢和排泄,适用于胆汁淤积性黄疸的治疗。它通过作为甲基供体和生理性巯基化合物的前体,参与体内多种重要的生化反应,从而改善胆汁淤积的状况,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熊去氧胆酸也可用于黄疸型肝炎的退黄治疗,它可以增加胆汁酸的分泌,改变胆汁成分,降低胆汁中胆固醇及胆固醇酯的含量,有利于胆汁排出,从而起到退黄的作用。
三、针对病因治疗
(一)病毒性肝炎
若为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黄疸型肝炎,一般为自限性疾病,主要采取支持对症治疗。对于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黄疸型肝炎,如果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可根据情况选用恩替卡韦等核苷类似物进行抗病毒治疗。恩替卡韦能够抑制乙肝病毒多聚酶的逆转录环节,从而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对于儿童乙型肝炎病毒相关黄疸型肝炎,要严格掌握抗病毒治疗指征,根据儿童的年龄、病情等综合判断,一般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并且要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治疗效果。
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黄疸型肝炎,目前主要采用直接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如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等,这些药物可以高效、精准地抑制丙型肝炎病毒复制,治愈率较高,但对于儿童患者,需要根据儿童的体重、病情等调整药物剂量,并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二)其他病因
对于药物性黄疸型肝炎,首先要停用可疑的肝损伤药物。然后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保肝退黄等治疗。如果是自身免疫性肝炎引起的黄疸型肝炎,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如泼尼松等,但使用免疫抑制剂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药物对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影响,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指标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