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会引发骨骼相关、贫血相关、肾功能损害相关及感染相关等多方面症状。骨骼方面有骨痛、病理性骨折;贫血方面有乏力、面色苍白;肾功能损害方面有蛋白尿、水肿;感染方面有发热及呼吸道、泌尿系统等反复感染部位的相应表现,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这些症状的具体表现和相关机制上有一定差异。
一、骨骼相关症状
(一)骨痛
具体表现: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常出现骨痛,多为腰骶部、胸廓、肋骨等部位的疼痛,疼痛程度可轻可重,有的患者会在活动后加重。
相关机制:骨髓瘤细胞在骨髓中增殖,破坏骨组织,释放出某些细胞因子,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疼痛。在不同年龄、性别患者中均可能发生,长期患有慢性疾病或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酗酒等)的患者可能因自身骨代谢基础较差,更容易出现骨痛症状。
(二)病理性骨折
具体表现:由于骨髓瘤细胞破坏骨组织,使骨骼强度降低,患者可能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就发生骨折,常见于肋骨、脊柱等部位。
相关机制:骨组织被肿瘤细胞破坏后,骨的结构和强度无法维持正常的力学性能。对于儿童患者,本身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若患有多发性骨髓瘤,骨破坏对骨骼生长和结构的影响更为严重;女性患者在绝经后骨量流失本身较快,若合并多发性骨髓瘤,发生病理性骨折的风险可能更高。
二、贫血相关症状
(一)乏力
具体表现:患者常感到疲倦、乏力,活动耐力下降。
相关机制:骨髓瘤细胞浸润骨髓,影响正常造血功能,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不同年龄的患者都可能出现乏力症状,老年患者本身身体机能下降,更容易出现这种全身不适的感觉;女性患者可能因生理上对铁等造血原料需求及储备与男性不同,在贫血时乏力表现可能更明显。
(二)面色苍白
具体表现:通过观察患者面色可发现面色较正常苍白,这是因为贫血导致血红蛋白减少,血液携氧能力下降,面部皮肤血液循环中氧含量降低。
相关机制:血红蛋白是携带氧气的重要物质,贫血时血红蛋白数量不足,无法为面部皮肤等组织充分供氧。在儿童患者中,面色苍白可能更易被家长发现,而成年患者可能因日常肤色变化不明显而较难察觉;不同性别患者在面色苍白表现上可能无本质差异,但女性可能因更关注自身外貌变化而更早发现。
三、肾功能损害相关症状
(一)蛋白尿
具体表现:患者的尿液中可检测出蛋白质,早期可能无明显自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泡沫尿增多等表现。
相关机制:骨髓瘤细胞分泌的某些物质可损伤肾小管等肾脏结构,影响肾脏对蛋白质的重吸收功能。不同年龄患者肾脏功能基础不同,老年患者肾脏本身有一定程度的生理退化,发生肾功能损害时蛋白尿表现可能更易被忽视;男性和女性在蛋白尿发生机制上无本质差异,但女性在孕期等特殊生理阶段若合并多发性骨髓瘤,肾功能损害及蛋白尿情况需更谨慎评估。
(二)水肿
具体表现:可出现眼睑、下肢等部位的水肿,严重时可能全身水肿。
相关机制:肾功能损害导致水钠潴留,以及低蛋白血症等因素引起水肿。对于儿童患者,水肿可能影响其身体发育及活动;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变化时,水肿表现可能与平时不同,需要更细致观察。
四、感染相关症状
(一)发热
具体表现: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在38℃左右,也可能更高。
相关机制:由于患者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感染是引起发热的常见原因。不同年龄患者免疫功能状态不同,老年患者免疫功能衰退,更容易发生感染性发热;女性患者在经期等免疫功能相对低下时,合并多发性骨髓瘤后感染发热风险可能增加。
(二)反复感染部位表现
具体表现:常见的感染部位有呼吸道(如肺部感染可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泌尿系统(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等。
相关机制:免疫功能低下使身体抵御病原体的能力减弱。儿童患者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发生感染时症状可能不典型,需要更仔细检查;男性和女性在不同感染部位的表现无特异性差异,但女性生殖系统的特殊生理结构使其在泌尿系统感染等方面需特别注意个人卫生及感染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