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结肠因直肠或结肠远端肠管持续痉挛致近端肠管肥厚扩张,与遗传等因素有关,继发性可由肠炎等引起;便秘是排便频率减少、困难或干结,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巨结肠新生儿期表现为无胎便等,婴幼儿期腹胀等,儿童期便秘等;便秘有排便困难、频率少等表现。巨结肠通过腹平片等诊断,便秘通过病史等诊断。巨结肠非手术治疗为灌肠等,手术治疗切除痉挛肠段;便秘非药物治疗为饮食等调整,药物治疗慎用开塞露等。儿童巨结肠要关注营养,便秘要注意饮食等;成人巨结肠术后注意护理,便秘要关注心理因素。
便秘:是指排便频率减少,一周内排便次数少于2-3次,或者排便困难、粪便干结。其发病机制多样,可能与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肠道蠕动减慢、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生,儿童可能因饮食结构不合理等导致。
临床表现
巨结肠
新生儿期:多表现为出生后24-48小时内无胎便排出或仅有少量胎便排出,伴有腹胀、呕吐,呕吐物可含胆汁,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
婴幼儿期:腹胀逐渐加重,腹壁紧张发亮,有静脉扩张,可见肠型,患儿营养发育不良,排便间隔时间延长,需通过灌肠等才能排便。
儿童期:主要症状为便秘,腹胀,有时可在左下腹触及粪块,长期巨结肠可能影响生长发育。
便秘
排便困难:儿童可能表现为排便时用力、努挣,大便干结呈球状,有时排便时间长,可长达10-20分钟甚至更久;成人可能有排便不尽感,需用手辅助排便等。
排便频率少:每周排便次数明显少于正常频率,比如成人每周排便少于3次,儿童排便间隔较以往明显延长。
伴随症状:部分患儿可能因便秘出现食欲减退、腹部胀痛等,长期便秘还可能导致肛裂、痔疮等肛周疾病;成人长期便秘可能引起情绪焦虑等精神心理问题。
诊断方法
巨结肠
影像学检查:腹部X线平片可见扩张的肠管及液气平面,钡剂灌肠造影是重要诊断方法,可见痉挛段、扩张段及移行段,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典型表现为痉挛段肠管细,扩张段肠管粗。
直肠指检:新生儿期直肠指检拔出手指后,可诱发大量胎便排出,伴有暴发性排气,腹胀缓解。
直肠黏膜活检:通过取直肠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观察神经节细胞情况,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神经节细胞缺如。
便秘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排便情况,包括排便频率、大便性状、是否有排便困难等,了解饮食、生活习惯、精神心理状态等。
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部,了解是否有腹胀、腹部包块等,进行直肠指检了解直肠内有无粪便等。
实验室检查:必要时进行甲状腺功能等检查,排除因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引起的便秘。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平片了解有无肠梗阻等情况,结肠传输试验可了解肠道通过时间,判断是慢传输型便秘还是出口梗阻型便秘等。
治疗原则
巨结肠
非手术治疗:新生儿期可先采用灌肠、扩肛等方法刺激排便,维持营养,为手术创造条件。
手术治疗:是主要治疗方法,通过手术切除痉挛肠段,恢复肠道正常排便功能,手术时机根据患儿病情而定,一般建议在患儿一般情况较好时进行手术。
便秘
非药物治疗
饮食调整:儿童应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水果(如苹果、香蕉等)、粗粮(如玉米、燕麦等),成人也需注意饮食结构合理;保证充足水分摄入,每天饮水1500-2000ml左右,儿童根据年龄适量饮水。
生活方式调整:养成良好排便习惯,每天定时让儿童或成人尝试排便,时间控制在5-10分钟左右;增加运动量,儿童可适当进行户外活动,每天活动30分钟以上,成人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等。
药物治疗:可使用开塞露等润滑剂帮助排便,但儿童应慎用,避免长期使用形成依赖;对于慢传输型便秘,可在医生评估下使用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儿童用药更需谨慎。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巨结肠患儿新生儿期需特别关注营养状况,保证足够奶量摄入,防止脱水和营养不良;便秘儿童要注重饮食中营养均衡且富含膳食纤维,避免因挑食、偏食导致便秘加重,生活中要培养规律排便习惯,家长可协助儿童每天固定时间坐便盆。
成人:巨结肠成人患者术后需注意切口护理等,便秘成人要关注精神心理因素对排便的影响,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因长期焦虑、抑郁等加重便秘,同时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合理选择运动方式和调整饮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