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大便可能出现颜色(黑便、大便颜色变浅)和性状(稀便、黏液便)改变,需与肠道感染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感染)、肠道寄生虫感染(蛔虫、钩虫感染)导致的大便表现鉴别,出现异常大便表现时一般人群要及时就医检查、注意生活方式,儿童人群家长要密切观察、谨慎检测治疗并注意饮食卫生等。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大便可能出现的表现
(一)大便颜色改变
1.黑便: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引起胃黏膜损伤,导致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过肠道消化后,血红蛋白中的铁元素与肠道内的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使大便呈现黑色,外观似柏油样。例如,相关研究表明,约有部分幽门螺杆菌感染合并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的患者会出现黑便症状,这种情况在年龄较大、本身有基础胃肠道疾病病史的人群中相对更易发生,因为他们的胃黏膜修复能力相对较弱,幽门螺杆菌对黏膜的损伤更容易导致出血情况。
2.大便颜色变浅:严重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胆道梗阻等情况时,可能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泄,导致大便颜色变浅,呈陶土色。这种情况在有胆道基础疾病或幽门螺杆菌感染累及胆道系统的人群中可能出现,年龄较大的人群胆道系统结构和功能可能有一定退变,更易受影响。
(二)大便性状改变
1.稀便: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导致肠道蠕动加快,出现稀便。比如一些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稀便症状,在生活方式不规律、经常熬夜、饮食不节的人群中更易发生,因为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会进一步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加重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肠功能的干扰。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胃肠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幽门螺杆菌感染后更易出现稀便情况,需要特别关注其水分和电解质的补充。
2.黏液便:幽门螺杆菌感染刺激肠道黏膜,使肠道分泌增多,可能出现大便带有黏液的情况。在有肠道慢性炎症基础的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加重黏液分泌,年龄较大且有长期肠道炎症病史的人群相对更易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他们的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相对敏感和炎症状态,幽门螺杆菌的刺激更容易引发黏液分泌增加。
二、与其他原因导致大便表现异常的鉴别
(一)与肠道感染病毒导致大便表现的鉴别
1.轮状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感染主要引起婴幼儿腹泻,大便多为水样或蛋花汤样,无明显黑便情况,而幽门螺杆菌感染大便可能有黑便、黏液便等不同表现。轮状病毒感染好发于6-24个月婴幼儿,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感染年长儿及成人不同,可通过粪便病原学检测等方法进行鉴别,检测轮状病毒抗原等可明确是否为轮状病毒感染。
2.诺如病毒感染: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大便多为稀水便或水样便,一般无黑便,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大便表现有差异,可通过粪便核酸检测等手段区分,诺如病毒感染在人群聚集场所易暴发,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感染,但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发病机制和病原不同。
(二)与肠道寄生虫感染导致大便表现的鉴别
1.蛔虫感染:蛔虫感染可引起腹痛、消瘦等表现,大便中可能发现蛔虫卵,一般无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黑便等表现,可通过粪便检查查找蛔虫卵进行鉴别,蛔虫感染在卫生条件较差地区的儿童中相对常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病原不同,发病机制也不一样。
2.钩虫感染:钩虫感染可导致贫血、大便潜血等情况,但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大便表现有区别,钩虫感染主要通过接触污染土壤感染,可通过粪便检查钩虫卵等进行鉴别,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感染钩虫,但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病原和感染途径不同。
三、出现异常大便表现时的应对建议
(一)一般人群
当发现大便表现异常怀疑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幽门螺杆菌检测(包括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活检等)。在生活方式上,要注意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饮食上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减轻胃肠道负担。对于年龄较大的人群,要特别关注自身胃肠道健康状况,定期进行胃肠道相关检查。
(二)儿童人群
儿童出现大便表现异常时,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大便次数、量等情况。对于婴幼儿,要注意保持臀部清洁,防止出现红臀等情况。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和治疗需要更加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随意使用成人药物。同时,要注意儿童的饮食卫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减少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机会,对于儿童生活环境要保持清洁,减少感染源接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