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炎与消化不良在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护理方面有不同特点。小儿肠炎病因有感染和非感染因素,表现为消化道及全身症状,诊断靠粪便检查、血常规等,治疗分对症支持等,护理要注意隔离等;小儿消化不良病因主要是饮食和胃肠功能因素,表现为消化道及相对轻的全身症状,诊断靠粪便等检查,治疗是调整饮食等,护理要合理喂养等。
一、病因方面
小儿肠炎
感染因素:多由病毒(如轮状病毒等)、细菌(如大肠杆菌等)、寄生虫等感染引起。例如轮状病毒感染常见于6-24月龄婴幼儿,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在秋冬季节高发,引发秋季腹泻。
非感染因素:饮食不当(如进食过多生冷食物等)、过敏等也可导致,但相对感染因素占比稍低。
小儿消化不良
饮食因素:主要与饮食不规律、进食过多、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有关。比如婴幼儿一次性摄入大量高蛋白、高脂肪食物,超过其胃肠消化能力,就容易出现消化不良。不同年龄段小儿饮食结构不同,幼儿期添加辅食不合理更易引发。
胃肠功能因素:小儿胃肠功能发育尚未完善,胃肠道蠕动不协调等也可导致消化不良,年龄越小越常见,新生儿胃肠功能相对更不成熟,更容易因喂养等问题出现消化不良。
二、临床表现方面
小儿肠炎
消化道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大便次数明显增多,可为稀水便、蛋花汤样便等,严重时可伴有黏液、脓血。例如细菌性肠炎可能出现黏液脓血便,同时可伴有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者可吐胆汁。
全身症状:根据感染病原体不同,全身症状有所差异。病毒感染引起的肠炎常伴有发热,体温可在38-39℃甚至更高,同时可能出现精神萎靡等表现;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发热程度可能相对更高,且感染严重时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如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不同年龄小儿对全身症状的耐受和表现不同,低龄婴儿可能脱水症状不典型,但精神状态改变更明显。
小儿消化不良
消化道症状:主要是上腹部不适,如腹胀、腹痛,疼痛部位多以脐周为主,疼痛程度一般较轻。呕吐多为不消化的奶瓣或食物,大便可能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大便次数可增多或减少,性状可呈酸臭味、稀糊状等。不同年龄小儿消化道症状表现有差异,幼儿可能更易表达腹痛等不适,新生儿消化不良可能仅表现为吐奶频繁、大便次数改变等。
全身症状:一般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很少出现高热等严重全身症状,但长期消化不良可能影响小儿生长发育,表现为体重不增、身高增长缓慢等,这在营养状况本就不佳或喂养不当的小儿中更易出现。
三、诊断方面
小儿肠炎
粪便检查:可通过粪便常规检查,观察有无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等。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粪便常规可见较多白细胞、脓细胞,甚至红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肠炎粪便常规白细胞等一般不多。同时可进行粪便病原体检测,如病毒抗原检测、细菌培养等明确病原体。
血常规: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病毒感染引起的肠炎血常规白细胞多正常或降低。不同年龄小儿血常规表现有一定特点,低龄婴儿血常规变化可能不如年长儿典型。
小儿消化不良
粪便检查:粪便常规一般无明显异常,或可见少量不消化食物残渣,无白细胞、红细胞等。
胃肠功能检查:可通过胃肠动力检测等了解胃肠蠕动情况,但多为辅助检查。主要根据病史、典型消化道症状综合判断,小儿无明显感染征象,以消化功能紊乱表现为主时考虑消化不良。不同年龄小儿消化功能检查的适用性不同,对于新生儿可能更多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来诊断。
四、治疗及护理方面
小儿肠炎
治疗:病毒感染引起的肠炎多为自限性,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可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需要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
护理:注意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对于腹泻患儿要及时清洁臀部,预防红臀。不同年龄小儿护理重点不同,低龄婴儿要特别注意臀部护理的细致程度,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对于有脱水表现的小儿,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皮肤弹性等,按照补液计划准确补液。
小儿消化不良
治疗:主要是调整饮食,减少不易消化食物的摄入,可给予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等。也可使用一些调节胃肠功能的药物,但需谨慎选择,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药物。
护理:合理喂养,定时定量喂养,对于添加辅食的小儿要循序渐进添加。注意腹部保暖,避免腹部着凉加重消化不良。不同年龄小儿喂养和护理方式不同,新生儿喂养要注意喂养姿势和奶量,幼儿期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家长要根据小儿年龄特点进行针对性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