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样腺癌的诊断需通过病史采集(了解年龄、月经、生育、家族史等)、妇科检查(查外阴、阴道、宫颈、子宫及附件)、影像学检查(超声、MRI)、子宫内膜活检(诊断性刮宫、宫腔镜检查)、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来综合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是确诊关键且能明确分型、分级等以指导治疗。
月经情况:了解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等变化,如绝经后阴道流血是子宫内膜样腺癌较常见的症状,要询问绝经年龄、绝经后阴道流血的时间、量等。
生育史:询问妊娠次数、分娩次数、是否有不孕不育情况等,部分研究表明未生育、不孕等是子宫内膜样腺癌的高危因素。
家族史:询问家族中是否有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尤其是子宫内膜癌或结直肠癌等相关家族史,因为部分子宫内膜样腺癌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妇科检查
外阴、阴道检查:观察外阴发育情况,阴道黏膜有无充血、赘生物等,了解有无异常分泌物等情况。
宫颈检查:观察宫颈大小、形态、有无糜烂、赘生物等,可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如TCT)初步筛查宫颈病变,但宫颈本身病变一般不是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原发部位,但可辅助排除其他病变。
子宫及附件检查: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子宫大小、位置、质地,有无压痛,双侧附件区有无肿块、增厚等异常情况。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子宫可能增大,质地改变等。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经阴道超声: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清晰观察子宫大小、宫腔形态、子宫内膜厚度及回声情况等。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常表现为子宫内膜增厚,回声不均匀,可发现宫腔内赘生物等。经阴道超声对病变的观察分辨率较高,尤其适合肥胖患者等经腹部超声观察不清的情况。
经腹部超声:可了解子宫、附件的大体情况,当经阴道超声因患者肥胖等因素受限或子宫位置特殊时可采用,能观察子宫大小、有无占位等。
磁共振成像(MRI):能更准确地判断子宫内膜样腺癌病变的范围,包括子宫肌层浸润深度、是否累及宫颈间质、有无盆腔及腹腔淋巴结转移等。对于评估手术可切除性有重要价值,尤其对判断肌层浸润深度准确性较高,有助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
子宫内膜活检
诊断性刮宫(D&C):是传统的获取子宫内膜组织的方法,通过刮取宫腔内及宫颈管内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能明确是否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并可了解肿瘤的分化程度等情况。但可能存在漏诊的情况,因为刮宫可能未刮到病变部位,所以有时需要多点、多次刮宫。
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宫腔内病变的形态、部位等,并可取活检,对于宫腔内较小的病变或位于宫角等部位的病变能更清晰地观察,提高活检的阳性率,尤其对绝经前或围绝经期阴道流血怀疑子宫内膜癌但B超等检查提示宫腔内病变不明确的患者有重要价值。宫腔镜下可直视下取材,减少了盲目刮宫的漏诊风险。
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查
CA125:虽然CA125不是子宫内膜样腺癌特异性的标志物,但在部分患者中可能升高,尤其是晚期患者或伴有盆腔转移等情况时。动态监测CA125水平对评估病情进展、治疗效果及复发等有一定参考价值,但需结合临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其他标志物:如CEA等,在个别患者中可能有变化,但不如CA125应用广泛和具有特异性。
病理组织学检查
最终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通过上述活检等获取的组织经病理科医生进行制片、染色等处理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等,明确是否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并进行病理分型、分级等。病理分级对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高分化的子宫内膜样腺癌预后相对较好,低分化的预后较差等。不同的病理表现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