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源性膀胱是神经系统病变致膀胱尿道功能失调的疾病,病因包括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病变,分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和无反射两型,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尿动力学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非手术(间歇性清洁导尿、药物、膀胱训练)和手术,儿童、老年、糖尿病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病因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例如脑血管意外(像脑出血、脑梗死等)、颅脑肿瘤、多发性硬化症、帕金森病等,这些疾病会影响到大脑对排尿反射的调控。以脑血管意外为例,当脑部的相关区域受损后,就可能干扰正常的排尿神经传导通路。
周围神经系统病变:如糖尿病性神经病变、脊髓损伤、马尾肿瘤等。像糖尿病患者如果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就容易出现周围神经病变,进而影响到支配膀胱和尿道的神经功能;脊髓损伤患者,损伤平面以下的神经传导会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导致神经源性膀胱。
分类及临床表现
逼尿肌反射亢进:患者常常会有尿频、尿急、急迫性尿失禁等表现,还可能会出现反射性排尿,也就是在没有明显感觉的情况下突然排尿。比如一些脊髓损伤平面较高的患者,可能会在膀胱还未明显胀满时就不自主排尿。
逼尿肌无反射:这类患者通常表现为排尿困难、尿潴留,膀胱容量往往会增大,可能会出现充盈性尿失禁,也就是膀胱过度充盈后尿液不自主流出。例如某些脑部病变导致逼尿肌无反射的患者,排尿需要借助外力或者药物辅助。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神经系统疾病史、外伤史等,比如是否有过脊髓损伤、是否患有糖尿病等,这对于判断神经源性膀胱的病因有重要帮助。
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观察患者的下肢运动、感觉情况,以及进行肛门指检等,了解肛门括约肌的张力等情况,因为肛门括约肌的功能与排尿功能有一定关联。
尿动力学检查:这是诊断神经源性膀胱的重要手段,通过尿动力学检查可以测定膀胱压力、尿道压力等,明确膀胱和尿道的功能状态。例如可以检测出逼尿肌的收缩功能、膀胱的顺应性等指标。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膀胱的形态、残余尿量等;磁共振成像(MRI)等可以帮助了解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系统的病变情况。
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
间歇性清洁导尿:对于逼尿肌无反射等情况的患者,可以定期进行清洁导尿,帮助排空尿液,减少尿潴留的发生以及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例如脊髓损伤患者可以通过间歇性清洁导尿来管理排尿。
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型使用相应药物,如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患者可能会使用M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来抑制逼尿肌过度收缩;但药物使用需严格依据患者具体病情由医生判断,并且要考虑到不同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影响。
膀胱训练:通过定时排尿等方法来训练膀胱的功能,帮助患者恢复一定的排尿控制能力。比如制定排尿时间表,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
手术治疗:当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能会考虑手术,如膀胱扩大术、尿道括约肌切开术等,但手术的选择需要非常谨慎,要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神经源性膀胱可能与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等有关,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例如在进行尿动力学检查时要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尽量减少对儿童的创伤;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及未来的生长需求,非药物干预可能更为优先考虑,如合适的膀胱训练等。
老年患者:老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全身状况的影响。例如使用药物治疗时要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等,因为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相对较弱;在进行导尿等操作时要更加注意无菌操作,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因为老年人抵抗力相对较低。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血糖控制不佳会进一步加重神经病变,从而影响膀胱功能。要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进行神经源性膀胱的相关治疗,并且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排尿情况以及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