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有间歇性导尿(适用于多数患者,遵无菌操作等)、膀胱训练(含反射训练和定时排尿,依患者调整)、药物治疗(M受体拮抗剂和α受体阻滞剂,注意不良反应);手术有膀胱扩大术(膀胱容量小等非手术无效者,增容量改善顺应性)和尿流改道术(严重并发症非手术无效时,依情况选回肠膀胱术等方式)。
一、非手术治疗
(一)间歇性导尿
1.适用情况:适用于大多数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尤其适用于存在尿潴留且膀胱顺应性较好的患者。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间歇性导尿可以帮助规律排空膀胱,减少残余尿量,降低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例如,儿童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通过规范的间歇性导尿,可维持膀胱正常生理功能,避免因长期尿潴留导致膀胱功能进一步受损;成年患者若因神经系统疾病导致膀胱功能障碍,间歇性导尿也是重要的基础治疗手段。
2.操作要点:需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根据患者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定期更换导尿管,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导尿过程中的反应及导尿后尿液情况,包括尿量、颜色、浑浊度等,以评估膀胱功能及泌尿系统状况。
(二)膀胱训练
1.膀胱反射训练:适用于脊髓损伤患者等有部分膀胱反射功能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通过定期挤压膀胱区等方法,诱发膀胱反射,促进尿液排出。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其身体发育特点,训练过程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操作对儿童膀胱造成不良影响;成年患者则可根据病情及自身耐受情况调整训练频率和强度。一般每周进行数次训练,每次训练持续一定时间,逐渐帮助患者恢复膀胱的自主排空功能。
2.定时排尿:根据患者的排尿规律,设定固定的排尿时间间隔,如每2-3小时排尿一次,帮助患者重新建立排尿反射,减少尿失禁的发生。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排尿间隔时间可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儿童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由于膀胱容量较小,可能需要更频繁的定时排尿;成年患者则可根据膀胱功能恢复情况适当调整间隔时间,但一般不超过4小时。
(三)药物治疗
1.M受体拮抗剂:如托特罗定等,可抑制膀胱逼尿肌的不自主收缩,增加膀胱容量,缓解尿频、尿急、尿失禁等症状。但在使用时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口干、便秘等。对于老年患者,要特别关注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等的潜在影响;儿童患者使用时需谨慎评估,一般不优先选择,除非有明确的治疗指征且经过充分评估风险收益比。
2.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等,可松弛尿道平滑肌,改善排尿困难症状。在使用过程中同样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低血压等。对于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时需密切监测血压等生命体征;儿童患者一般不适用此类药物。
二、手术治疗
(一)膀胱扩大术
1.适用情况:适用于膀胱容量过小、膀胱顺应性差且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例如,因神经系统疾病导致膀胱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引起膀胱容量进行性缩小的患者。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的适应证和手术方式的选择可能会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膀胱扩大术需要充分考虑对其未来膀胱功能和身体发育的影响;成年患者则主要根据膀胱功能受损程度及生活质量需求来决定是否进行该手术。
2.手术原理:通过增加膀胱的容量,改善膀胱的顺应性,使膀胱能够在较低的压力下储存尿液,从而减少尿液反流至肾脏的风险,保护肾功能。手术过程中需要精确操作,确保膀胱扩大后的结构稳定,功能良好。
(二)尿流改道术
1.适用情况:当神经源性膀胱导致严重的泌尿系统并发症,如反复泌尿系统感染、肾功能严重受损等,且其他治疗方法无效时可考虑尿流改道术。例如,长期尿潴留导致反复感染,经多种治疗后仍无法改善,或出现肾功能进行性恶化的患者。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尿流改道术的选择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生活质量期望等因素。儿童患者进行尿流改道术需要充分考虑其未来的生活质量和再次手术的可能性;成年患者则根据具体病情和自身意愿进行选择。
2.手术方式:包括回肠膀胱术、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等。不同的手术方式有其各自的特点和适应证,手术过程需要严格遵循外科操作规范,确保手术成功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例如,回肠膀胱术是利用一段回肠来制造新的膀胱,将输尿管连接到回肠上,然后通过腹壁造口排出尿液;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则是直接将输尿管引出体外,在皮肤上造口排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