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毛膜癌是高度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继发于葡萄胎、流产等,有大体和显微镜下病理特点,临床表现有阴道流血、子宫异常等及转移灶表现,通过血β-HCG测定、超声等诊断,以化疗为主、手术为辅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治疗后需严密随访,育龄和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绒毛膜癌的定义
绒毛膜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滋养细胞肿瘤。它主要继发于葡萄胎、流产或足月分娩以后,少数可发生于异位妊娠后。滋养细胞肿瘤的发生与妊娠相关,其肿瘤细胞由滋养细胞发生恶变而来。
二、绒毛膜癌的病理特点
1.大体病理:
肿瘤常位于子宫肌层内,也可突向宫腔或穿破浆膜,单个或多个,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质地软而脆,海绵样,暗红色,伴出血坏死。
2.显微镜下病理:
瘤组织由分化不良的细胞滋养细胞和合体滋养细胞两种瘤细胞组成,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易见。两种细胞混合排列成巢状或条索状,偶见个别癌巢主要由一种细胞组成。肿瘤中无间质和自身血管,瘤细胞靠侵蚀宿主血管获取营养,故癌组织和周围组织有大量出血坏死,有时癌细胞大多坏死,仅在边缘部查见少数残存的癌细胞。
三、绒毛膜癌的临床表现
1.阴道流血:
在产后、流产后,尤其是葡萄胎排空后,有不规则阴道流血,量多少不定。葡萄胎排空后阴道持续不规则流血是常见表现,流产或足月产后的阴道流血可表现为产后恶露持续不净或反复阴道流血,甚至可出现大量阴道流血。
2.子宫复旧不全或不均匀增大:
子宫多大于相应孕周,质软,因肌层内有出血或坏死病灶,子宫常不均匀性增大。
3.转移灶表现:
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肺,其次是阴道、盆腔、肝、脑等。
肺转移:可出现咳嗽、咯血、胸痛等症状,转移灶较大时可造成呼吸困难。
阴道转移:阴道壁可见紫蓝色结节,破溃时可发生大出血。
肝转移:可出现上腹部或肝区疼痛,若病灶穿破肝包膜可致腹腔内出血。
脑转移:是绒毛膜癌致死的主要原因,转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瘤栓期、脑瘤期、脑疝期,可出现头痛、呕吐、抽搐、偏瘫、昏迷等症状。
四、绒毛膜癌的诊断
1.血β-HCG测定:
血β-HCG是诊断绒毛膜癌的重要指标。在葡萄胎排空后、流产或足月产后,血β-HCG持续异常升高对诊断绒毛膜癌有重要价值。正常妊娠产后或流产后,血β-HCG通常在2-3周降至正常范围,若超过4周仍未降至正常范围,或葡萄胎排空后血β-HCG持续异常升高,则需高度怀疑绒毛膜癌。
2.超声检查:
B型超声检查可见子宫肌层内有局灶性或弥漫性强光点或光团与暗区相间的蜂窝样病灶,边界清但无包膜。彩色多普勒超声主要显示丰富的血流信号和低阻力型血流频谱。
3.CT或MRI检查:
CT对诊断肺转移等转移灶有重要价值,MRI对诊断脑转移等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例如,脑转移时MRI可清晰显示脑部的转移病灶情况。
五、绒毛膜癌的治疗
1.化疗为主:
绒毛膜癌对化疗非常敏感,常用的化疗药物有甲氨蝶呤、氟尿嘧啶、放线菌素D等。通过多种化疗药物的联合使用,可有效杀灭肿瘤细胞。例如,采用联合化疗方案如EMA-CO(依托泊苷、甲氨蝶呤、放线菌素D、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等进行化疗。
2.手术治疗:
对于病变局限于子宫、化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全子宫切除术。对于有转移灶的患者,若转移灶大出血等紧急情况,也可考虑手术处理转移灶。
六、绒毛膜癌的预后及随访
1.预后:
绒毛膜癌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是否为妊娠相关、临床分期、血β-HCG水平、是否有转移等。早期诊断、及时规范治疗,预后较好。但如果发生脑转移等远处转移且治疗不及时,预后较差。
2.随访:
患者治疗结束后应严密随访。一般在治疗结束后,每周测定一次血β-HCG,直至正常后,每个月一次,持续至少6个月。此后可每半年一次,持续2年。随访期间应注意月经是否规律,有无阴道流血、咳嗽、咯血等症状,定期进行妇科检查、胸部X线或CT、B型超声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复发或转移情况。
七、特殊人群情况及注意事项
1.育龄女性:
育龄女性若患有绒毛膜癌,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考虑生育问题。化疗可能会对卵巢功能产生影响,导致闭经、不孕等情况。在治疗前应与患者充分沟通,告知化疗对生育的潜在影响。对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采取辅助生殖技术等方式尝试妊娠,但需密切监测病情复发情况。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患绒毛膜癌时,身体各器官功能相对减退,对化疗的耐受性可能较差。在治疗前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化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