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是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致病原因多样,病理表现为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临床表现早期多无症状,后期有乏力、黄疸等,诊断靠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强调非药物干预等;酒精肝是长期大量饮酒致的肝脏疾病,病理有酒精性脂肪肝等阶段,临床表现早期轻后期重,诊断结合饮酒史等,治疗关键是戒酒等,预防要避免长期大量饮酒。
酒精肝:全称为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疾病。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进行代谢,乙醇先在乙醇脱氢酶作用下转化为乙醛,乙醛再在乙醛脱氢酶作用下转化为乙酸,长期大量饮酒会影响肝脏的正常代谢功能,导致肝细胞损伤、脂肪代谢紊乱等,进而引发酒精肝。
病理表现
脂肪肝:肝脏病理上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根据脂肪变性在肝脏累及的范围,可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脂肪肝时,肝细胞内脂肪变性占肝体积的1/3-1/2;中度时占1/2-2/3;重度时占2/3以上。
酒精肝:病理表现相对复杂,早期多为酒精性脂肪肝,进一步发展可出现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酒精性脂肪肝时肝脏脂肪变性与脂肪肝类似,但有明确长期大量饮酒史;酒精性肝炎时可见肝细胞变性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等;酒精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则表现出肝脏纤维组织增生、假小叶形成等肝硬化的典型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
脂肪肝:多数脂肪肝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乏力感,这是因为肝脏脂肪堆积影响了肝脏代谢功能及能量供应;少数患者可能有右上腹轻度隐痛、腹胀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黄疸(皮肤巩膜黄染)等表现,严重的脂肪性肝炎还可能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来说,肥胖相关性脂肪肝患者可能同时伴有肥胖相关表现,如体重超标;糖尿病相关性脂肪肝患者则有糖尿病的相关表现,如多饮、多食、多尿等。
酒精肝:早期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多无症状,或仅有轻微乏力、食欲不振、右上腹隐痛等;酒精性肝炎患者症状相对明显,可有乏力、食欲减退、黄疸、肝区疼痛等,严重时可出现发热、白细胞增多等类似细菌性感染的表现;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则会出现肝硬化的一系列表现,如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脾大脾功能亢进(导致血常规三系减少等)等。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出现上述表现时需高度警惕酒精肝。
诊断方法
脂肪肝: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超声检查可作为脂肪肝的初步筛查方法,表现为肝脏实质回声增强,深部回声衰减等;CT检查可见肝脏密度降低;磁共振成像(MRI)对脂肪肝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肝功能检查(可出现转氨酶轻度升高等)、血脂检查(多有血脂异常,如甘油三酯、胆固醇升高等),此外肝活检病理检查是诊断脂肪肝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临床怀疑非酒精性脂肪肝且其他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时才考虑。
酒精肝:诊断需结合饮酒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饮酒史非常重要,一般超过5年,男性饮酒量折合乙醇量≥40g/d,女性≥20g/d,或两周内有大量饮酒史(折合乙醇量≥80g/d)则考虑酒精性肝病。实验室检查可见肝功能异常,如谷草转氨酶升高较谷丙转氨酶更为明显(谷草/谷丙比值>2),γ-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碱性磷酸酶升高等;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肝脏脂肪变性等改变;肝活检病理检查对于明确酒精性肝病的分期及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可见酒精性肝病相应的病理改变。
治疗与预防
脂肪肝:治疗上首先强调非药物干预,对于肥胖相关性脂肪肝,关键是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摄入)和适度运动(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来减轻体重,一般体重下降5%-10%可使脂肪肝有所改善;对于糖尿病相关性脂肪肝,主要是积极控制血糖,使血糖达标;对于药物性脂肪肝则需停用相关可疑药物。当脂肪肝伴有肝功能明显异常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使用保肝抗炎药物。预防方面,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避免过度肥胖,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避免滥用肝毒性药物等。
酒精肝:首要的是戒酒,这是治疗酒精肝的关键措施,戒酒可使酒精性脂肪肝的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逆转,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等的进展也可减缓;同时需要营养支持,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以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对于有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可适当使用保肝抗炎药物;如果已经发展为酒精性肝硬化,出现并发症时则需针对并发症进行相应治疗。预防酒精肝主要是避免长期大量饮酒,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1g酒精相当于10ml啤酒、25ml葡萄酒、15ml38度白酒、50ml高度白酒)。特殊人群如长期大量饮酒的男性、女性,以及本身有基础肝病(如乙肝、丙肝等)的人群更应注意避免酒精对肝脏的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