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的治疗包括基础治疗、药物治疗、解除梗阻治疗和手术治疗。基础治疗有禁食水与胃肠减压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药物治疗可使用抑制胃肠液分泌药物;解除梗阻治疗包括适用于部分肠梗阻的非手术复位治疗(如空气或钡剂灌肠复位)和适用于肠道肿瘤等导致肠梗阻的内镜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非手术治疗无效或有绞窄性肠梗阻迹象时,需根据病因、部位等选择合适手术方式,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时机把握和术后护理有差异。
一、基础治疗
1.禁食水与胃肠减压
患者需禁食水,通过胃肠减压装置将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吸出,以减轻胃肠道扩张,改善肠壁血液循环,防止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胃肠减压的装置选择和操作要点有所不同,儿童由于身体结构特点,需选用合适规格的胃管,操作时要更加轻柔,避免损伤患儿胃肠道黏膜。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的患者,胃肠减压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因为胃肠减压可能会影响体液和电解质平衡,进而对这类患者的基础疾病产生影响。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根据患者的出入量、血生化检查结果来补充液体和电解质。例如,根据血清钠、钾、氯等电解质水平以及血气分析结果来调整补液的种类和量。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肾功能减退等生理特点,在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时要更加谨慎,防止补液过多过快导致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儿童患者由于新陈代谢旺盛,对水、电解质失衡的耐受性较差,需要精确计算补液量,遵循“见尿补钾”等原则,密切观察患儿的尿量、精神状态等指标来调整补液方案。
二、药物治疗
1.抑制胃肠液分泌药物
可使用一些抑制胃肠液分泌的药物,如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等,它们能减少胃肠液的分泌,从而减轻肠梗阻的症状。生长抑素类药物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梗阻都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但在使用时要考虑患者的基础疾病情况,例如对于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谨慎使用,因为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可能会受到影响。
三、解除梗阻的治疗
1.非手术复位治疗(适用于部分肠梗阻)
空气或钡剂灌肠复位:对于小儿肠套叠等引起的不完全性肠梗阻,可采用空气或钡剂灌肠复位。但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怀疑有肠坏死、穿孔的患者禁忌使用。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灌肠的压力和速度,避免造成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对于成人的某些良性病变引起的不完全性肠梗阻,也可尝试,但效果相对小儿肠套叠等情况可能较差,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评估。
2.内镜治疗(适用于因肠道肿瘤等导致的肠梗阻)
对于因肠道肿瘤、息肉等病变引起的不完全性肠梗阻,可通过内镜进行治疗,如放置支架等。但内镜治疗有一定的适用范围,需要评估病变的部位、大小等情况。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内镜治疗的耐受性可能较差,术前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防止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四、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当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出现绞窄性肠梗阻的迹象,如腹痛加剧、出现腹膜刺激征、血运障碍等情况时,需考虑手术治疗。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时机的把握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病情变化较快,一旦出现绞窄迹象要尽早手术;老年患者由于身体储备功能差,要综合评估手术风险后尽快决定是否手术。
2.手术方式选择
根据肠梗阻的病因、部位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粘连松解术、肠切除吻合术等。对于肿瘤引起的肠梗阻,要根据肿瘤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根治性或姑息性手术。在手术过程中,要仔细操作,尽量减少对肠道的损伤,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手术操作的精细程度,保护患儿的肠道功能和生长发育。术后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包括胃肠功能恢复、切口愈合等情况,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防治相关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