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穿孔的症状及治疗方法。症状方面,主要有突发剧烈腹痛,可扩散至全腹甚至放射至肩部;穿孔初期有休克前期症状,病情发展可致感染性休克;部分患者有恶心、呕吐症状;腹部有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呈“板状腹”,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肠鸣音减弱或消失,且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患者症状会有差异。治疗上,非手术治疗适用于空腹小穿孔等情况,包括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补液支持和抑制胃酸分泌;手术治疗适用于饱餐后穿孔等情况,有穿孔修补术和胃大部切除术两种方式。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的患者治疗时需特别关注,如儿童尽量保守治疗,老年人要全面评估,女性生理期手术需合理安排时间,有其他病史者用药要谨慎,生活方式不健康者术后需改善习惯。
一、胃穿孔的症状
1.突发剧烈腹痛:这是胃穿孔最主要的症状,疼痛通常起始于上腹部或穿孔部位,呈刀割或烧灼样痛,一般为持续性,但也可阵发性加重。疼痛会迅速扩散至全腹部,部分患者疼痛还可放射至肩部,如出现右肩放射痛,可能提示膈下有游离气体刺激膈肌。
2.休克症状:穿孔初期,患者可能因腹膜受刺激而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心慌、气短等休克前期症状。随着病情发展,若未及时治疗,可出现感染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意识模糊等,严重威胁生命。
3.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症状,早期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随着病情进展,呕吐可能会加重,且呕吐物性质可能发生改变。
4.腹部体征:患者腹部会出现明显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呈“板状腹”,这是由于腹膜受到刺激后引起的腹肌痉挛所致。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这是因为胃内气体进入腹腔,导致肝浊音界被气体占据。同时,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这是由于胃肠蠕动受到抑制。
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患者,症状可能会有所差异。例如,老年人对疼痛的敏感度较低,症状可能不如年轻人典型,腹痛程度可能相对较轻,容易被误诊。女性在生理期可能因身体的特殊变化,症状表现会有所不同,且心理上可能更为焦虑。长期酗酒、饮食不规律的患者,由于胃黏膜本身存在一定损伤,胃穿孔时症状可能更为严重。有胃溃疡病史的患者,发生胃穿孔时,症状可能更容易被察觉;而无明显胃部病史的患者,可能因症状突然出现而延误诊断。
二、胃穿孔的治疗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空腹小穿孔、穿孔时间短、临床表现轻、腹膜炎体征局限且患者一般情况较好的情况。
禁食、胃肠减压:通过插入胃管,抽出胃内的气体和液体,减少胃内容物继续流入腹腔,减轻对腹膜的刺激,促进穿孔自行愈合。
抗感染治疗:使用抗生素来控制腹腔内的感染,常用的抗生素有头孢类、喹诺酮类等。
补液支持:补充生理盐水、葡萄糖等液体,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需求。
抑制胃酸分泌: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减少胃酸分泌,降低胃内压力,有利于穿孔的愈合。
2.手术治疗:适用于饱餐后穿孔、顽固性溃疡穿孔、伴有幽门梗阻、大出血、恶变等并发症以及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
穿孔修补术: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手术方式,适用于穿孔时间较长、腹腔污染严重、患者一般情况较差不能耐受较大手术的情况。手术时将穿孔部位缝合,以阻止胃内容物继续流入腹腔。
胃大部切除术:对于胃溃疡引起的穿孔,且患者情况允许时,可考虑行胃大部切除术。该手术切除部分胃组织,不仅可以解决穿孔问题,还能去除溃疡病灶,降低溃疡复发的风险。
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的患者在治疗时需要特别关注。对于儿童胃穿孔,由于其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应尽量采取保守治疗,若非手术治疗无效,需手术时要选择对儿童身体影响较小的术式,同时术后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营养支持和心理护理。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手术耐受性较差,在治疗前需要全面评估身体状况,做好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女性患者在生理期进行手术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需合理安排手术时间。有其他病史的患者,如肝肾功能不全,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需要谨慎选择药物种类和剂量,避免加重肝肾负担。生活方式不健康的患者,如长期吸烟、酗酒,术后应严格戒烟戒酒,改善饮食习惯,以促进身体恢复,降低复发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