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类癌是起源于直肠神经内分泌细胞的低度恶性肿瘤,息肉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二者在定义本质、病理学特点、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内镜表现、治疗预后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年龄人群发生率有别,有相关症状者需及时检查,有肠道炎症病史及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者需加强监测。
一、定义与本质
直肠类癌:是一种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低度恶性肿瘤,发生于直肠部位,其细胞起源于内胚层的Kultschitzky细胞,具有神经内分泌特性。
息肉:是指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肿瘤性息肉如腺瘤性息肉有恶变倾向,非肿瘤性息肉如炎性息肉等与局部炎症等刺激相关。
二、病理学特点
直肠类癌: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大小较一致,呈圆形、多边形或梭形,核分裂象少见,瘤细胞排列成巢状、梁状、菊形团状等结构,免疫组化常显示神经内分泌标记物阳性,如突触素(Syn)、嗜铬粒蛋白(CgA)等阳性。
息肉:
肿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的腺体排列不规则,腺上皮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根据绒毛成分多少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恶变潜能相对较高。
非肿瘤性息肉:炎性息肉主要是黏膜组织的炎性增生,腺体排列基本正常,无明显异型性;增生性息肉是腺体的过度增生,细胞无异型性,排列成锯齿状。
三、临床表现
直肠类癌: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瘤体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可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如便次增多)、直肠刺激症状(里急后重等),若发生转移,可出现转移部位相应的症状,如肝转移时可出现肝区不适等,但一般症状出现相对较隐匿,进展相对缓慢。
息肉:
肿瘤性息肉:较小的腺瘤性息肉可无明显症状,较大的息肉可能出现便血,多为便鲜血,量一般不多,有的可脱出肛门外,呈带蒂肿物脱出,绒毛状腺瘤体积往往较大,便血量可能相对多一些,且由于绒毛状腺瘤分泌黏液较多,可有黏液便排出。
非肿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多与肠道炎症相关,可伴有腹痛、腹泻等肠道炎症表现;增生性息肉一般症状不明显,多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发现。
四、影像学及内镜表现
直肠类癌:
内镜:多表现为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边界清楚,表面黏膜多光滑,色泽与周围黏膜相似或稍红,一般直径多在1-2cm左右,超声内镜检查可显示其起源于黏膜下层,呈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
影像学:CT或MRI检查可发现直肠壁的异常占位,有助于判断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有无转移等情况,类癌有时可分泌5-羟色胺等物质,血中相关标志物可能有一定变化。
息肉:
内镜:肿瘤性息肉多为有蒂或无蒂的隆起,色泽可与周围黏膜相近或略红,表面可呈颗粒状等,非肿瘤性息肉形态多样,炎性息肉可呈黏膜充血水肿基础上的隆起,增生性息肉多为小的颗粒状隆起。
影像学:一般对于较小的息肉,影像学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较大的息肉通过CT或MRI检查可发现直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
五、治疗方式及预后
直肠类癌:
治疗:小的直肠类癌可在内镜下切除,对于较大的、有浸润倾向或已发生转移的类癌则需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根据肿瘤情况而定,如局部切除、直肠部分切除等,对于有转移的情况可能还需要结合化疗等综合治疗。
预后:低度恶性的直肠类癌早期治疗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但如果发生转移,预后相对较差,不过总体其恶性程度低于直肠癌的其他病理类型。
息肉:
治疗:肿瘤性息肉一经发现多建议内镜下切除,根据息肉的大小、形态等选择内镜下圈套摘除、电切等方式;非肿瘤性息肉如果是炎性息肉,主要针对肠道炎症进行治疗,炎症控制后部分息肉可能消退,增生性息肉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定期复查即可。
预后:肿瘤性息肉中的腺瘤性息肉,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如果不及时治疗,有恶变可能,而及时切除后预后较好;非肿瘤性息肉预后一般较好,炎性息肉经治疗炎症控制后可好转,增生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恶变,预后良好。
不同年龄人群中,直肠类癌和息肉的发生率可能有所不同,一般成年人相对更易发生,但儿童也可能出现相关病变。对于有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的人群,无论年龄大小都应及时进行直肠指检、内镜等检查以明确诊断,从而进行相应处理。女性和男性在发病率上无明显绝对差异,但某些息肉的发生可能与女性激素等有一定间接关系,不过总体影响不大。有肠道慢性炎症病史的人群,息肉发生风险相对较高,应加强监测;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的人群,直肠类癌及腺瘤性息肉发生风险明显增高,需更加密切的随访和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