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大便失禁怎么回事

来源:民福康

儿童大便失禁指4岁及以上儿童无法自主控制排便,原因包括发育、肠道功能紊乱、肛门直肠结构或功能异常、心理因素等,需通过详细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治疗有非药物干预(排便训练、饮食调整、心理疏导)和针对病因治疗,不同年龄儿童有不同特点及护理注意事项,需综合评估采取针对性干预。

发育因素: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如幼儿的大脑对排便的控制功能还不够成熟,可能导致大便失禁,这在3-4岁的幼儿中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部分可逐渐改善。

肠道功能紊乱:

腹泻:严重或长期的腹泻会使肠道蠕动加快,粪便不能正常在肠道内储存,从而引发大便失禁,例如感染性腹泻或食物过敏导致的腹泻。

便秘:长期便秘时,干结的粪便积聚在肠道内,当肠道内压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粪便不自主溢出的情况,即假性大便失禁,这种情况在学龄儿童中也并不少见。

肛门直肠结构或功能异常: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如先天性肛门闭锁等,这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出生时就存在肛门直肠的结构异常,导致排便功能障碍。

肛门括约肌功能异常:包括肛门括约肌发育不良或损伤等,肛门括约肌不能正常发挥闭合作用,就会引起大便失禁,例如产伤可能导致肛门括约肌损伤。

心理因素:

精神压力:如突然的生活事件变化,像换幼儿园、家庭成员分离等,儿童可能因精神紧张、焦虑而出现大便失禁,这种情况在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中可能发生。

故意行为:个别儿童可能因为情绪问题等故意憋便,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进而出现大便失禁,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需要结合儿童的心理状态综合判断。

相关检查及诊断要点

详细病史询问:要了解儿童的排便情况,包括排便的频率、粪便的性状、是否有憋便史、近期生活环境变化等,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询问重点有所不同,幼儿主要了解喂养情况、生长发育过程中排便控制的发展情况;学龄儿童则要了解心理状态、学校生活等情况。

体格检查:检查肛门周围的皮肤情况,有无湿疹、破损等;进行肛门指检,评估肛门括约肌的张力等功能,通过指检还可以初步了解直肠内是否有粪便积聚等情况。

辅助检查:

大便常规检查:了解粪便中是否有感染等情况,如是否有白细胞、红细胞等,以排除肠道感染性疾病导致的腹泻相关大便失禁。

肛门直肠测压:可以评估肛门括约肌的压力等功能,帮助判断是否存在肛门直肠功能异常。

结肠传输试验:对于怀疑便秘相关大便失禁的儿童,可通过该试验了解肠道的传输功能,判断是否存在肠道传输缓慢等情况。

治疗及干预措施

非药物干预:

排便训练:对于因发育因素或轻度肠道功能紊乱导致的大便失禁,可进行排便训练。例如,帮助儿童建立规律的排便时间,每天固定时间让儿童坐在马桶上尝试排便,一般可选择早餐后,因为此时胃肠道蠕动较为活跃,有助于培养排便反射。对于3-6岁的儿童,要耐心引导,不要强迫。

饮食调整:根据儿童的情况调整饮食。如果是便秘相关大便失禁,要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水果(如苹果、香蕉等),同时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让粪便保持松软,利于排出;如果是腹泻相关大便失禁,则要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易引起腹泻的食物,如生冷食物、过敏食物等,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心理疏导:对于存在心理因素导致大便失禁的儿童,要进行心理疏导。了解儿童的心理压力源,如生活环境变化等,家长和老师要给予关心和支持,营造轻松的氛围,帮助儿童缓解紧张、焦虑情绪,例如对于因换幼儿园出现大便失禁的幼儿,家长要多陪伴,老师要给予更多的关爱,让儿童逐渐适应新环境。

针对病因的治疗: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需要通过手术进行矫正,手术时机根据畸形的严重程度等因素决定,术后还需要进行排便功能的康复训练。

肠道感染:如果是肠道感染导致的腹泻相关大便失禁,需要根据感染的病原体进行相应治疗,如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滥用,尤其对于低龄儿童要谨慎),同时进行对症的止泻等治疗。

不同年龄儿童的特点及护理注意事项

幼儿期(1-3岁):此阶段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大便失禁多与发育相关。护理时要注意保持肛门周围皮肤清洁干燥,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然后涂抹护臀膏,预防尿布疹。喂养上要规律,避免过度喂养或喂养不当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学龄前期(4-6岁):可能因心理因素或肠道功能紊乱出现大便失禁。家长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在学校要与老师配合,避免给儿童过多压力。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

学龄期(7岁及以上):若出现大便失禁,要考虑是否有肠道器质性病变或心理问题等。在学校要给予儿童理解,避免嘲笑等行为,影响儿童心理。同时要注意观察儿童的排便情况,及时与医生沟通。

总之,儿童大便失禁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通过详细的评估明确原因后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同时要根据儿童不同年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护理和治疗。

阅读全文
了解疾病
大便失禁
大便失禁是指机体对直肠内液态和固态内容物以及气体的蓄控能力丧失,导致大便次数增多,是排便功能紊乱的一种症状,由多种原因引起。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

什么是最严重的脊髓型颈椎病
张涛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脊髓型颈椎病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无法明确什么情况是最严重的。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极其严重且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疾病。 脊髓型颈椎病会导致严重的肢体功能障碍。当脊髓受到严重压迫时,患者可能出现四肢无力、行走困难,甚至出现瘫痪的情况,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这是因为脊髓是神经信号传导的重要通道,受压后神
腰5骶1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
张涛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腰5骶1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症状和影响,例如疼痛、下肢麻木无力、活动受限、大小便功能障碍等。 1.疼痛 这是最常见的表现,患者会感到腰部、臀部、下肢等部位的疼痛,可呈放射性,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腰5骶1椎间盘突出后,对神经根产生机械性刺激和压迫,从而引发疼痛,且疼痛程度可能会逐渐
老是突然漏大便是怎么回事
严苏 主任医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老是突然漏大便可能与肌肉功能异常、药物副作用、神经传导异常等因素有关。 1、肌肉功能异常 肛门及肠道周围的肌肉功能减弱或受损,可能会影响其正常收缩,容易导致大便失禁。 2、药物副作用 部分药物可能会导致肠道肌肉松弛,比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利福平等,从而出现上述症状。 3、神经传导异常 大脑和肠道之
结肠炎会不会引起发烧
李保双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三甲
发烧是指发热,结肠炎是不是会发热,需要分情况判断,具体如下: 结肠炎多数是饮食不合理或者过度疲劳引起,也可能是精神受到刺激、微生物感染导致。结膜炎的患者炎症病情较轻时,一般不会刺激体温调节中枢,通常不会导致发热的情况。但若是病情程度较重,炎症刺激体温调节中枢,会发生发热的表现。并伴有持续性腹泻、大便
病毒性脑膜炎有后遗症吗
任毅 副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三甲
病毒性脑膜炎是否有后遗症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在部分患者中,病毒性脑膜炎可能不会留下任何后遗症,但在另一些情况较为严重或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中,可能会出现癫痫发作、性格改变、嗜睡等后遗症,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更严重的后遗症还包括持续性昏迷甚至植物人状态、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大便
肛裂多久能好
喻苗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肛裂通常需要6-8周才能痊愈。 大部分肛裂的患者,在进行一系列的支持治疗之后,可以在6-8周内痊愈。但是有一小部分肛裂患者会出现迁延不愈和反复发作的现象,特别是慢性肛裂,病情容易反复发作;若出现以上的现象,可以选择手术治疗,但是手术治疗有可能会存在大便失禁的潜在风险。 平时应该增加膳食纤维与水的摄入
肛裂手术好不好
喻苗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肛裂手术是否好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分析。 如果肛裂患者选择肛门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具有一定的手术风险,可能会出现大便失禁、肛门溢液等情况,治疗效果相对较差。但如果肛裂的患者选择进行肛门皮瓣手术治疗,安全性较高,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舒服的症状,促进病情的恢复,则是比较好的。 建议肛裂的患者加强个人卫生
痔疮手术后遗症有哪些症状
程芳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三甲
痔疮手术后常见的后遗症有肛门狭窄、大便失禁、肛门感染等。 1.肛门狭窄 痔疮摘除后,通常需要进行创口缝合,尤其是环状混合痔患者,术后肛门会变得狭窄,导致术后排便困难,甚至出血。 2.大便失禁 痔疮手术大多会对肛门括约肌造成损伤,术后可能会出现大便失禁的情况,患者可能无法控制排便。 3.肛门感染 术后
老人大便失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杨军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老年性大便失禁的原因很多,最多见的原因是年纪增大以后,肛门括约肌功能丧失有关。假如是轻型的失禁,仅仅是病人在腹泻时会污染内裤,而较严重的,粪便会在不注意时溢出肛门。此外痔疮感染或者直肠脱垂或者盆底肌损伤也可以造成大便失禁。
老人家大便失禁是什么原因?
杨军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老人家大便失禁的原因很多,包括了骨盆的肌肉或韧带的问题,还包括了盆底神经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问题,还有可能是腹部压力过大的问题,如果原因不明的话要尽快寻找病因。
小儿大便失禁需要手术吗
王勇 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大便失禁如果是功能性的,大部分是不需要的,因为只要把便秘的情况解决了,自然就能够排便了。对于器质性的需不需要手术?首先看大便失禁是真性的大便失禁,还是假性的大便失禁,什么叫假性大便失禁?假性大便失禁就是如果能够纠正肠功能的异常,小孩子大便失禁就能够解决,就肯定不需要手术。另外一种真性大便失禁,怎么判断他是真性的大便失禁?首先看大便控制的三
小儿大便失禁饮食注意事项有哪些
王勇 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其实大便失禁最常见的就是因为长期便秘会造成大便失禁,不论是功能性的还是器质性的,有一个均衡的饮食,什么都要吃,不要轻易忌口,然后再增加营养,也就是多吃肉类和动物蛋白的前提下,也要多吃一些膳食纤维、多喝水、多运动,还有一个良好的排便习惯。先天性巨结肠的病人,他对于成形的大便可能控制的比较好,但对于稀的大便可能不怎么敏感,可能患儿比较急,或者
小儿大便失禁有哪些药物治疗
王勇 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小儿大便失禁首先要让医生评估大便失禁的原因是什么,根据病因治疗。如果是功能性的大便失禁,如果因为长期便秘、不良的排便习惯引起,则一定要进行排便训练。可以给孩子服用缓泻药进行治疗。目前常用的药物是乳果糖,但是对于半岁小孩效果不是很好,所以现在首选的是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这种缓泻药物很安全。如果大便失禁是器质性,建议口服能够减少肠蠕动的药物
老人大便失禁能治好吗
张贵志 副主任医师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三甲
老人出现了大便失禁是否能够治好和病因有一定关系,对于原发病治疗效果,关系到大便失禁治疗效果。引起大便失禁原因比较多,比如神经系统方面疾病,有脑梗死,还有可能是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癌,原发疾病难以治愈时,大便失禁也不能治疗。
儿童大便失禁怎么回事
丁素芳 主任医师
淮安市妇幼保健院 三甲
儿童大便失禁,有可能是腹泻所引起。儿童在有感染性腹泻或者非感染性腹泻的时候,大便性状明显偏稀。如果儿童患有先天性脊柱裂,也会出现大便失禁的情况,同时还会伴有小便失禁。如果儿童患有直肠肿瘤,尤其是肿瘤侵犯到肛门括约肌的时候,就会造成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从而会导致大便失禁。
大便失禁初期症状
张贵志 副主任医师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三甲
在患者出现大便失禁的病情时,病变初期可能会出现不自主排出粪便以及气体的表现,会阴部位经常被粪便污染,尤其在患者走路、蹲下、继续咳嗽时腹压会明显增高,会有大便排出的表现。随着病情逐渐加重,没有腹压增高正常的情况下,也会有大便从肛门排出,不受自主控制。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