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大便失禁指4岁及以上儿童无法自主控制排便,原因包括发育、肠道功能紊乱、肛门直肠结构或功能异常、心理因素等,需通过详细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治疗有非药物干预(排便训练、饮食调整、心理疏导)和针对病因治疗,不同年龄儿童有不同特点及护理注意事项,需综合评估采取针对性干预。
发育因素: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如幼儿的大脑对排便的控制功能还不够成熟,可能导致大便失禁,这在3-4岁的幼儿中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部分可逐渐改善。
肠道功能紊乱:
腹泻:严重或长期的腹泻会使肠道蠕动加快,粪便不能正常在肠道内储存,从而引发大便失禁,例如感染性腹泻或食物过敏导致的腹泻。
便秘:长期便秘时,干结的粪便积聚在肠道内,当肠道内压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粪便不自主溢出的情况,即假性大便失禁,这种情况在学龄儿童中也并不少见。
肛门直肠结构或功能异常: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如先天性肛门闭锁等,这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出生时就存在肛门直肠的结构异常,导致排便功能障碍。
肛门括约肌功能异常:包括肛门括约肌发育不良或损伤等,肛门括约肌不能正常发挥闭合作用,就会引起大便失禁,例如产伤可能导致肛门括约肌损伤。
心理因素:
精神压力:如突然的生活事件变化,像换幼儿园、家庭成员分离等,儿童可能因精神紧张、焦虑而出现大便失禁,这种情况在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中可能发生。
故意行为:个别儿童可能因为情绪问题等故意憋便,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进而出现大便失禁,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需要结合儿童的心理状态综合判断。
相关检查及诊断要点
详细病史询问:要了解儿童的排便情况,包括排便的频率、粪便的性状、是否有憋便史、近期生活环境变化等,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询问重点有所不同,幼儿主要了解喂养情况、生长发育过程中排便控制的发展情况;学龄儿童则要了解心理状态、学校生活等情况。
体格检查:检查肛门周围的皮肤情况,有无湿疹、破损等;进行肛门指检,评估肛门括约肌的张力等功能,通过指检还可以初步了解直肠内是否有粪便积聚等情况。
辅助检查:
大便常规检查:了解粪便中是否有感染等情况,如是否有白细胞、红细胞等,以排除肠道感染性疾病导致的腹泻相关大便失禁。
肛门直肠测压:可以评估肛门括约肌的压力等功能,帮助判断是否存在肛门直肠功能异常。
结肠传输试验:对于怀疑便秘相关大便失禁的儿童,可通过该试验了解肠道的传输功能,判断是否存在肠道传输缓慢等情况。
治疗及干预措施
非药物干预:
排便训练:对于因发育因素或轻度肠道功能紊乱导致的大便失禁,可进行排便训练。例如,帮助儿童建立规律的排便时间,每天固定时间让儿童坐在马桶上尝试排便,一般可选择早餐后,因为此时胃肠道蠕动较为活跃,有助于培养排便反射。对于3-6岁的儿童,要耐心引导,不要强迫。
饮食调整:根据儿童的情况调整饮食。如果是便秘相关大便失禁,要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水果(如苹果、香蕉等),同时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让粪便保持松软,利于排出;如果是腹泻相关大便失禁,则要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易引起腹泻的食物,如生冷食物、过敏食物等,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心理疏导:对于存在心理因素导致大便失禁的儿童,要进行心理疏导。了解儿童的心理压力源,如生活环境变化等,家长和老师要给予关心和支持,营造轻松的氛围,帮助儿童缓解紧张、焦虑情绪,例如对于因换幼儿园出现大便失禁的幼儿,家长要多陪伴,老师要给予更多的关爱,让儿童逐渐适应新环境。
针对病因的治疗: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需要通过手术进行矫正,手术时机根据畸形的严重程度等因素决定,术后还需要进行排便功能的康复训练。
肠道感染:如果是肠道感染导致的腹泻相关大便失禁,需要根据感染的病原体进行相应治疗,如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滥用,尤其对于低龄儿童要谨慎),同时进行对症的止泻等治疗。
不同年龄儿童的特点及护理注意事项
幼儿期(1-3岁):此阶段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大便失禁多与发育相关。护理时要注意保持肛门周围皮肤清洁干燥,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然后涂抹护臀膏,预防尿布疹。喂养上要规律,避免过度喂养或喂养不当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学龄前期(4-6岁):可能因心理因素或肠道功能紊乱出现大便失禁。家长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在学校要与老师配合,避免给儿童过多压力。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
学龄期(7岁及以上):若出现大便失禁,要考虑是否有肠道器质性病变或心理问题等。在学校要给予儿童理解,避免嘲笑等行为,影响儿童心理。同时要注意观察儿童的排便情况,及时与医生沟通。
总之,儿童大便失禁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通过详细的评估明确原因后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同时要根据儿童不同年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护理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