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惊厥是儿科急症由脑神经元异常放电致全身或局部肌肉不自主收缩伴意识障碍,感染性因素有颅内及颅外感染,非感染性因素包括颅内疾病和颅外疾病,典型表现为意识丧失、肌肉抽搐等不同年龄有不同表现特点,紧急处理需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惊厥、降低体温,预防要对有高热惊厥史者及时降温、防治感染等,后续需就医检查明确病因针对性治疗。
小儿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症,是由于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全身或局部肌肉群突发的不自主收缩,常伴有意识障碍。
引发小儿惊厥的原因
感染性因素
颅内感染: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脑膜炎、脑炎及脑脓肿等。例如,化脓性脑膜炎多由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等感染引起,病原体侵犯脑膜及脑实质,刺激神经细胞导致惊厥发作,常见于2岁以下小儿。
颅外感染:各种感染造成的高热惊厥最为常见,多由上呼吸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导致体温骤然升高引起。一般当体温在38.5-40℃以上时易发生,6个月-3岁小儿多见,因为该年龄段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高热时更容易出现神经元异常放电。还有败血症、破伤风等,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经脐部感染等途径侵入人体,繁殖并产生毒素,影响神经肌肉接头处的正常功能,导致惊厥。
非感染性因素
颅内疾病:癫痫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慢性脑部疾病,由脑部神经元异常过度放电所致的突然、反复和短暂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如婴儿痉挛症,多在1岁以内起病,表现为频繁的痉挛发作。还有脑发育异常,包括先天性脑积水、脑畸形等,由于脑部结构异常,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容易引发惊厥。
颅外疾病:中毒如误服农药、鼠药等,药物中毒如使用了某些可导致惊厥的药物等;水电解质紊乱,如严重的低血钙、低血镁、低血钠等,低血钙时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可引起惊厥,常见于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Reye综合征,多发生在病毒感染(如流感、水痘等)恢复后期,以急性脑水肿和肝脂肪变性为特征,可出现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
小儿惊厥的临床表现
典型表现:突然发生意识丧失,双眼凝视、斜视或上翻,面部或四肢肌肉呈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可伴有口唇发绀、口吐白沫、牙关紧闭等,持续时间可短至数秒或数分钟,严重者可持续数十分钟或反复发作。
不同年龄表现特点
婴儿期:惊厥发作形式多不典型,可表现为面部肌肉抽搐、眼球震颤、眨眼、吸吮动作等,不易被察觉。
幼儿及儿童期:惊厥发作形式相对典型,多为全身性抽搐,意识障碍较明显。
小儿惊厥的紧急处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将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呕吐物等,防止窒息。
控制惊厥:可采用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也可使用止惊药物,如咪达唑仑等(需在专业医护人员操作下使用)。
降低体温:如果是高热引起的惊厥,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患儿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或使用退热贴等。
小儿惊厥的预防及后续处理
预防
对于有高热惊厥史的小儿,在发热初期应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如口服退热药物(需遵医嘱选择适合小儿的退热药物),避免体温迅速升高引发惊厥。
积极防治各种感染性疾病,做好儿童的预防接种等工作。
有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小儿,应按时服药,定期复诊,避免诱发因素,如过度疲劳、情绪激动等。
后续处理:惊厥缓解后,应及时带患儿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头颅CT、脑电图、血常规等,以明确惊厥的原因,并针对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例如,如果是颅内感染引起的,需进行抗感染等治疗;如果是癫痫引起的,需根据病情制定抗癫痫治疗方案。
小儿惊厥需要引起家长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及时正确处理,同时积极寻找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以保障小儿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