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不能通过运动自愈,但合理运动有帮助,运动可维持关节活动度、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运动要注意选择适合病情的方式、把握适中强度,特殊人群有相应运动建议,患者应据自身情况合理运动以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一、运动对强直性脊柱炎的积极作用
1.维持关节活动度
对于不同年龄层的患者,适当运动可维持脊柱、髋关节等部位的关节活动度。例如,对于青少年患者,脊柱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合理运动能避免脊柱因炎症出现僵硬、活动受限。研究表明,每日进行适度的脊柱屈伸、旋转等运动练习的青少年患者,其脊柱活动度下降速度明显慢于不运动或运动不当的患者。
对于中老年患者,运动有助于维持髋关节等外周关节的活动度,防止关节因长期炎症导致活动功能丧失。有研究显示,坚持规律髋关节屈伸运动的中老年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髋关节活动范围保持较好的比例高于运动不规律者。
2.增强肌肉力量
运动可以增强脊柱周围及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以脊柱周围肌肉为例,通过进行平板支撑等核心肌群锻炼,能增强腹肌、背肌等力量,从而更好地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对于男性患者,合理的肌肉力量锻炼有助于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对身体姿势的维持;女性患者则可通过合适的运动增强肌肉力量来辅助缓解脊柱及关节的负担。对于有长期患病病史的患者,肌肉力量的维持尤为重要,研究发现,坚持力量训练的患者相较于未进行力量训练的患者,在日常行走、上下楼梯等活动中的身体稳定性更好,能减少因肌肉无力导致的摔倒等风险。
3.改善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
运动能改善患者的身体机能,提高心肺功能等。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通过运动提高心肺耐力后,日常活动的耐受能力会增强。例如,喜欢户外活动的患者,在运动锻炼后能更持久地进行散步、登山等活动。同时,运动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也有积极影响,可缓解因疾病导致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对于有焦虑病史或心理负担较重的患者,运动带来的身体状态改善和心理调节作用更为明显,研究发现,定期参与运动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其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不运动的患者。
二、运动的注意事项
1.运动方式的选择
应选择适合自身病情的运动方式。对于脊柱受累为主的患者,可选择游泳,游泳时水的浮力能减轻身体重量对脊柱的压力,同时全身肌肉得到锻炼,是非常适合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运动方式。对于髋关节受累的患者,可选择卧位或坐位的髋关节屈伸运动等。不同年龄的患者选择运动方式也有差异,青少年患者可选择一些柔韧性和伸展性的运动,如瑜伽中的一些简单体式,但要避免过度扭转脊柱的动作;中老年患者则更适合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慢走等,速度一般控制在每分钟60-90步,每次行走时间可从10-15分钟逐渐增加。
2.运动强度的把握
运动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运动加重病情。运动强度可通过心率等指标来大致判断,一般运动时的心率保持在(220-年龄)×60%-80%为宜。对于有长期病史、身体机能较差的患者,运动强度应更低。例如,一位60岁的患者,其运动时的心率应控制在(220-60)×60%=96次/分钟到(220-60)×80%=128次/分钟之间较为合适。运动过程中如果出现疼痛明显加剧、关节肿胀等情况,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咨询医生。
3.特殊人群的运动建议
对于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等特殊生理时期,运动强度可适当调整。例如,月经期间身体较为敏感,可选择一些低强度的运动,如轻柔的瑜伽动作等,避免进行剧烈的腹部挤压、脊柱过度弯曲等运动。对于有妊娠病史或正在备孕的女性患者,运动需更加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因运动不当对胎儿或自身病情产生不良影响。对于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的患者,运动前需进行全面的身体评估,运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身体反应,最好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
总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不能依赖运动自愈,但通过合理、适当的运动可以在病情控制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把握运动强度,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运动,以促进病情的良好控制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