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肌炎是以皮肤和肌肉炎症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属特发性炎症性肌病亚型,核心病理机制为免疫系统异常激活,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可能触发疾病,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成人型多见于40~60岁人群,儿童型集中在5~15岁;典型症状包括皮肤表现(特征性皮疹、光敏感与钙质沉积)、肌肉表现(对称性近端肌无力、吞咽困难与呼吸肌受累)及系统症状(间质性肺病、心脏传导阻滞或恶性肿瘤);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结果,并排除其他病因,需与多发性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包涵体肌炎鉴别;特殊人群管理要点包括儿童患者需定期监测血钙、磷水平,老年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时需监测血压、血糖及电解质,妊娠期女性需调整免疫抑制剂方案;治疗以控制炎症、改善肌力、预防并发症为核心,一线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难治性病例可联合生物制剂,治疗目标为6个月内使CK水平降至正常、1年内恢复日常活动能力、长期随访中预防肿瘤及间质性肺病发生,需定期评估疾病活动度,避免突然停药。
一、皮肌炎的定义与发病机制
皮肌炎是一种以皮肤和肌肉炎症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特发性炎症性肌病(IIM)的亚型。其核心病理机制为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T细胞、B细胞及自身抗体(如抗Jo-1抗体、抗Mi-2抗体)攻击皮肤和肌肉组织,引发慢性炎症反应。研究显示,遗传易感性(如HLA-DR3、HLA-DR52基因)与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紫外线暴露)的相互作用可能触发疾病。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男女比例约1:2),成人型皮肌炎多见于40~60岁人群,儿童型(幼年皮肌炎)则集中在5~15岁。
二、典型症状与临床分型
1.皮肤表现
1.1.特征性皮疹:包括眶周紫红色水肿性红斑(Heliotrope疹)、颈背部“V”形红斑(披肩征)、指关节伸侧紫红色丘疹(Gottron疹)及甲周毛细血管扩张。研究证实,约60%~80%患者存在皮肤病变,其中Gottron疹对诊断具有高度特异性(敏感性约50%)。
1.2.光敏感与钙质沉积:部分患者暴露部位皮肤(如面部、前臂)出现光敏性红斑,儿童型患者可能发生皮下钙质沉积,导致局部硬结或溃疡。
2.肌肉表现
2.1.对称性近端肌无力:以肩胛带、骨盆带肌肉受累为主,表现为上肢抬举困难、下蹲后起立困难、梳头或爬楼梯动作受限。肌电图检查可显示肌源性损害,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常升高至正常值5~50倍。
2.2.吞咽困难与呼吸肌受累:约30%患者因咽喉部肌肉无力出现吞咽困难,严重时可导致吸入性肺炎;呼吸肌受累(如膈肌)可能引发呼吸衰竭,需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
3.系统症状
部分患者合并间质性肺病(ILD)、心脏传导阻滞或恶性肿瘤(如肺癌、卵巢癌),其中ILD发生率约15%~30%,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诊断标准与鉴别要点
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结果。2017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标准强调:
典型皮肤病变(如Heliotrope疹、Gottron疹)或肌肉活检显示炎症性肌病;
血清肌酶(CK、醛缩酶)升高;
肌电图显示肌源性损害;
排除其他病因(如药物性肌病、代谢性肌病)。
需与多发性肌炎(无皮肤表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抗核抗体阳性率高)及包涵体肌炎(老年男性多见,进展缓慢)鉴别。
四、特殊人群管理要点
1.儿童患者:幼年皮肌炎常伴钙质沉积症,需定期监测血钙、磷水平,避免高钙饮食;治疗中需权衡糖皮质激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建议每3~6个月评估骨密度。
2.老年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风险高,使用糖皮质激素时需监测血压、血糖及电解质;间质性肺病患者应避免使用可能诱发肺纤维化的药物(如胺碘酮)。
3.妊娠期女性:计划妊娠前需调整免疫抑制剂方案(如停用甲氨蝶呤),妊娠期可选用小剂量泼尼松(≤10mg/d),需密切监测胎儿生长及母体肌力变化。
五、治疗原则与目标
治疗以控制炎症、改善肌力、预防并发症为核心。一线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及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硫唑嘌呤),难治性病例可联合生物制剂(如利妥昔单抗)。治疗目标为:
6个月内使CK水平降至正常;
1年内恢复日常活动能力;
长期随访中预防肿瘤及间质性肺病发生。
需定期评估疾病活动度(如MYOACT评分),避免突然停药导致病情反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