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蚀性葡萄胎与绒癌在病史、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和治疗原则上有区别,侵蚀性葡萄胎多继发于葡萄胎妊娠且6个月内发病,病理见侵入肌层的水泡状组织等,临床表现有相应阴道流血等及转移灶表现,诊断依据包括HCG测定等,治疗以化疗为主、手术为辅;绒癌可继发于多种妊娠且发病时间不定,病理无绒毛结构,临床表现阴道流血等及广泛转移灶表现,诊断依据含HCG测定等,治疗同样以化疗为主、手术和放疗为辅,特殊人群需综合考虑制定方案并关注多方面。
一、病史方面
侵蚀性葡萄胎:多继发于葡萄胎妊娠,一般发生在葡萄胎排空后6个月以内。患者多有葡萄胎妊娠史,葡萄胎清宫术后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等表现。
绒癌:可继发于葡萄胎妊娠,也可继发于非葡萄胎妊娠,如流产、足月产、异位妊娠等,其中继发于非葡萄胎妊娠的绒癌发病时间相对较晚,可在妊娠结束后任何时间发生。
二、病理特点
侵蚀性葡萄胎:显微镜下可见侵入子宫肌层的水泡状组织,绒毛结构和滋养细胞增生分化程度不一,可见绒毛结构或退化的绒毛阴影,滋养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增生,增生的滋养细胞具有一定的侵袭能力。
绒癌:显微镜下特点为滋养细胞不形成绒毛或水泡状结构,成片高度增生,广泛侵入子宫肌层并破坏血管,造成出血坏死。镜下找不到绒毛结构。
三、临床表现
侵蚀性葡萄胎:
阴道流血:在葡萄胎排空后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量多少不定。
子宫复旧不全或不均匀增大:葡萄胎排空后4-6周子宫尚未恢复到正常大小,质地偏软。
转移灶表现:转移灶症状因转移部位不同而不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肺,表现为咳嗽、咯血等;转移至阴道可见阴道紫蓝色结节,破溃时可发生大出血。
绒癌:
阴道流血:在产后、流产后,尤其是在葡萄胎排空后出现阴道持续不规则流血。
子宫异常:子宫复旧不全,在非妊娠时子宫也可增大,质软。
转移灶表现:转移部位广泛,最常见的是肺转移,其次是阴道、盆腔、肝、脑等。肺转移时症状同侵蚀性葡萄胎;阴道转移可见紫蓝色结节;肝转移可出现肝区疼痛、黄疸等;脑转移可出现头痛、呕吐、抽搐、偏瘫乃至昏迷等症状,是绒癌致死的主要原因。
四、诊断依据
侵蚀性葡萄胎:
HCG测定:葡萄胎排空后血清HCG持续异常升高。
超声检查:子宫肌层内可见高回声团块,边界清但无包膜;或见肌层内有局灶性或弥漫性强光点或光团与暗区相间的蜂窝状病灶。
组织学诊断:在子宫肌层内或子宫外转移灶中若见到绒毛或退化的绒毛阴影,则诊断为侵蚀性葡萄胎。
绒癌:
HCG测定:在葡萄胎排空后、流产后、足月产后或异位妊娠后,血清HCG持续升高。
超声或CT等影像学检查:子宫肌层内可见高回声团块,边界清但无包膜;或见肌层内有局灶性或弥漫性强光点或光团与暗区相间的蜂窝状病灶,也可发现转移灶的相应影像学改变。
组织学诊断:在子宫肌层或转移灶中若仅见成片滋养细胞浸润及坏死出血,未见绒毛结构者,诊断为绒癌。若原发灶和转移灶诊断不一致,只要在任一组织切片中见有绒毛结构,均诊断为侵蚀性葡萄胎。
五、治疗原则
侵蚀性葡萄胎:治疗以化疗为主,手术为辅。多数患者可通过化疗治愈。对于有耐药复发高危因素的患者可考虑手术切除子宫等。
绒癌:治疗以化疗为主,手术和放疗为辅。绒癌的恶性程度高,在化疗的基础上,对于有耐药、复发或病灶局限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发生侵蚀性葡萄胎或绒癌的患者,需要综合考虑妊娠情况、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制定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指标,保障母婴安全(如果涉及妊娠情况),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人文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