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是新生儿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增高的病理状态,病因有宫内和出生后因素,临床表现包括一般表现和并发症相关表现,通过实验室检查和超声检查诊断,一般处理包括早期喂养和监测,有症状患儿需换血治疗,大多数预后较好但未及时处理有不良预后,特殊人群护理要注意体温、喂养及病情监测。
一、定义
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是指新生儿出生后外周血中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增高的一种病理状态。通常定义为新生儿静脉血红细胞压积(HCT)>0.65,血红蛋白>220g/L,红细胞>6×1012/L。
二、病因
1.宫内因素
胎盘循环异常:如双胎输血综合征,一个胎儿(供血儿)通过胎盘向另一个胎儿(受血儿)输血,导致供血儿出现红细胞增多以代偿血容量不足;还有母亲患有妊娠高血压疾病时,胎盘血流灌注减少,胎儿处于慢性缺氧状态,刺激胎儿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增加,引起红细胞增多。
胎儿宫内生长受限:这类胎儿常存在慢性缺氧,进而促使红细胞生成增加。
母亲糖尿病:母亲糖尿病时,胎儿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刺激胎儿胰岛β细胞增生,胰岛素分泌增多,胰岛素有促进红细胞生成的作用,可能导致红细胞增多。
2.出生后因素
延迟结扎脐带:正常情况下,出生后1分钟内结扎脐带,但如果延迟结扎脐带(超过1分钟),可使胎儿从胎盘获得更多的血液,尤其是早产儿更容易出现红细胞增多。
三、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
皮肤黏膜:皮肤呈深红色,尤其在面部、颈部、躯干上部明显;结膜充血,有“绛红面容”表现。
呼吸方面:可能出现呼吸急促,这是因为红细胞增多导致血液黏滞度增加,肺循环阻力增大,影响气体交换。
神经系统:可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严重时可能出现惊厥,主要是由于血液黏滞度增高,脑血流缓慢,引起脑缺氧及损伤。
消化系统:可能有喂养困难、呕吐等表现,这与血液黏滞度增高影响胃肠道血液循环有关。
2.并发症相关表现
高胆红素血症:红细胞增多时,红细胞破坏增加,胆红素生成增多,同时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相对不足,容易并发高胆红素血症,出现皮肤黄染等表现。
低血糖:红细胞增多的新生儿常存在胰岛素相对过多的情况,胰岛素可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导致血糖降低,出现喂养不耐受、发绀、体温不升等低血糖表现。
四、诊断
1.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压积测定: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如前所述静脉血HCT>0.65可诊断。
血红蛋白测定:血红蛋白>220g/L有助于诊断。
血气分析:可了解患儿是否存在缺氧及酸碱平衡紊乱等情况,红细胞增多时由于血液黏滞度高,可能存在氧分压降低等表现。
2.超声检查:对于怀疑双胎输血综合征等胎盘循环异常导致的红细胞增多症,可通过超声检查明确胎盘血流情况等。
五、治疗及处理
1.一般处理
对于无症状或轻度症状的患儿:可以通过早期喂养,保证充足的液体摄入,以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滞度。
监测: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血糖、胆红素等指标,因为红细胞增多常易并发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等情况。
2.有症状患儿的处理
换血治疗:对于有明显症状,如严重呼吸急促、神经系统症状、高胆红素血症严重等情况的患儿,可能需要进行换血治疗,通过换血可以降低红细胞压积和血液黏滞度,改善循环和氧输送。
六、预后
大多数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经过适当处理后预后较好。但如果未及时诊断和处理,并发严重的低血糖、高胆红素脑病等并发症时,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发育等,导致不良预后。早期发现并积极处理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七、特殊人群(新生儿)护理注意事项
1.体温管理: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由于红细胞增多可能存在代谢率变化等情况,要注意保持体温稳定,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可使用暖箱等设备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36.5-37.5℃),因为体温不稳定可能会加重病情或影响治疗效果。
2.喂养护理:对于有喂养困难的患儿,要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如鼻饲等,保证营养供给,同时注意观察喂养后的反应,防止出现呕吐等引起误吸等情况。
3.病情监测: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精神状态、呼吸、皮肤颜色等变化,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以便及时处理。同时要按时进行实验室指标的复查,如红细胞压积、血糖、胆红素等,了解病情恢复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