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食管炎由白色念珠菌等真菌感染引起,免疫力下降等为病因,有吞咽疼痛等表现,内镜等可诊断,需抗真菌及治基础病;反流性食管炎因胃内容物反流致食管炎症,下食管括约肌障碍等为因,有烧心等表现,内镜等可诊,需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或手术治。儿童、老人、妊娠期女性有各自特殊人群特点。
一、定义与病因
霉菌性食管炎
定义:是由白色念珠菌等真菌感染引起的食管黏膜炎症。
病因:主要是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比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基础疾病,导致念珠菌等真菌易于在食管内生长繁殖,侵袭食管黏膜引发炎症。例如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的患者,肠道正常菌群被抑制,念珠菌过度生长,可经消化道上行感染食管。
反流性食管炎
定义: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黏膜糜烂、溃疡等炎性病变。
病因:主要是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导致胃内容物反流。此外,一些生活方式因素也会加重病情,如肥胖者腹腔压力增高易促使反流;长期吸烟、饮酒、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可影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和食管黏膜防御机制。比如经常暴饮暴食、进食过多高脂食物的人群,更容易发生反流性食管炎。
二、临床表现
霉菌性食管炎
常见症状有吞咽疼痛、吞咽困难,疼痛可放射至胸骨后或背部,部分患者还可伴有胸骨后异物感、烧心、反酸等症状,但相对反流性食管炎,反酸症状可能没有那么典型。严重时可能出现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表现。例如免疫力低下的老年患者,可能因霉菌性食管炎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吞咽困难,影响进食,导致营养状况下降。
反流性食管炎
典型症状为烧心和反流,烧心是胸骨后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在无恶心和不用力的情况下涌入咽部或口腔的感觉。还可能伴有胸痛,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后背等部位,类似心绞痛。部分患者会有吞咽困难,初期可能因食管炎引起继发性食管痉挛,出现间歇性吞咽困难,后期可能因食管狭窄导致持续性吞咽困难。比如肥胖的中年女性,长期有烧心、反流症状,在进食固体或液体食物时都可能出现吞咽不适。
三、诊断方法
霉菌性食管炎
内镜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方法,可见食管黏膜有白色斑块状伪膜,伪膜易剥离,剥离后可见糜烂或溃疡。
真菌学检查:包括食管分泌物或组织的涂片镜检及培养,若找到念珠菌菌丝或孢子,或培养出念珠菌可确诊。例如在内镜下取食管病变部位的组织进行真菌培养,若培养出白色念珠菌则可明确诊断为霉菌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
内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有无糜烂、溃疡、Barrett食管等,还能判断反流性食管炎的严重程度(洛杉矶分级法等)。
24小时食管pH监测:通过监测食管内pH值变化,了解食管是否存在过度酸反流情况,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的重要量化指标。比如持续监测24小时,若食管内pH<4的时间占监测总时间的百分比等指标异常,提示存在反流。
食管滴酸试验:通过向食管内滴入酸性溶液,诱发患者烧心、胸痛等症状,协助诊断反流性食管炎。
四、治疗原则
霉菌性食管炎
抗真菌治疗:常用药物有氟康唑等,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机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及疗程。例如对于轻度霉菌性食管炎患者,可口服氟康唑治疗;对于病情较重、不能口服的患者,可能需要静脉给药。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力,如调整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使用,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等。
反流性食管炎
生活方式调整:包括抬高床头、避免睡前进食、减肥、避免进食高脂、巧克力、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食物。比如肥胖患者应制定合理的减重计划,通过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来减轻体重,以减少腹压,缓解反流症状。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可抑制胃酸分泌;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能促进胃排空,减少反流。例如质子泵抑制剂通过抑制胃酸分泌,可有效缓解烧心、反流等症状。对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如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等。
五、特殊人群特点
儿童
霉菌性食管炎:儿童霉菌性食管炎相对少见,多发生在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如患有恶性肿瘤长期化疗的儿童。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易被忽视,需要警惕长期抗生素使用后的消化道症状。
反流性食管炎:儿童反流性食管炎可能与先天性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完善有关,婴幼儿主要表现为吐奶、拒食、哭闹不安等,年长儿可能出现烧心、反流等症状。需要注意避免过度喂养,喂奶后适当竖起拍嗝等。
老年人
霉菌性食管炎: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基础疾病较多,更容易发生霉菌性食管炎,且病情可能较隐匿,诊断时需仔细排查基础疾病和用药情况。治疗时要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及剂量。
反流性食管炎:老年人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率较高,可能与老年人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减退、胃肠道蠕动减慢等因素有关。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服用多种药物,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反流性食管炎的影响,如某些降压药可能影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
妊娠期女性
霉菌性食管炎:妊娠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免疫力可能有一定波动,若合并长期使用抗生素等情况,可能发生霉菌性食管炎。治疗时要谨慎选择抗真菌药物,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反流性食管炎:妊娠期女性由于子宫增大,腹压增加,更容易出现反流性食管炎。生活方式调整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如少食多餐、避免平卧位等,药物治疗需在医生严格评估下谨慎使用,因为很多药物在妊娠期的安全性尚未完全明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