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根尖周炎是根尖周组织急性炎症性疾病,多由牙髓病发展而来,有剧烈疼痛、肿胀、部分有全身症状,诊断靠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治疗先应急引流后根管或拔除;慢性根尖周炎是根尖周组织慢性炎症过程,多由急性转变或慢性起病,疼痛不明显、有窦道、一般无全身症状,诊断靠临床和影像学,治疗主要是根管治疗,囊肿等需配合手术,儿童治疗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疾病定义与病理机制
急性根尖周炎
急性根尖周炎是根尖周组织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多由牙髓病发展而来。细菌及其毒素通过根尖孔到达根尖周组织,引发免疫炎症反应。例如,当牙髓内的细菌感染扩散至根尖周时,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聚集,释放炎症介质,导致根尖周组织充血、水肿。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方式方面,若口腔卫生差、有不良修复体等情况易诱发,有牙髓病史的人群风险更高。
慢性根尖周炎
慢性根尖周炎是根尖周组织的慢性炎症过程,常由急性根尖周炎未彻底治疗转变而来,也可一开始就是慢性起病。病理上多表现为根尖周肉芽肿、慢性根尖周脓肿、根尖周囊肿等。细菌持续存在于根尖周组织,炎症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组织修复与破坏并存。
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有牙髓病迁延不愈病史的人群更易出现,口腔卫生状况不佳、长期有不良咬合习惯等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二、临床表现差异
急性根尖周炎
疼痛症状:疼痛较为剧烈,呈持续性跳痛,患者能明确指出患牙部位,初期疼痛可定位,咀嚼时疼痛加重,疼痛程度随炎症发展而加剧,夜间疼痛可能更明显,这是因为夜间机体活动减少,血液循环相对缓慢,炎症介质积聚更明显,刺激神经引起更剧烈疼痛。
肿胀表现:患牙根尖部牙龈红肿,初期可能仅有轻度肿胀,随着炎症进展,肿胀范围扩大,可波及面部,形成面部肿胀,儿童由于面部组织疏松,肿胀可能更迅速且明显,影响面部外观和张口等功能。
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等,体温可轻度升高,儿童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对感染的反应更敏感,发热可能更突出,严重时可出现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等。
慢性根尖周炎
疼痛症状:一般疼痛不明显,多表现为咀嚼不适,患牙有轻度咬合痛,患者可能感觉患牙有浮起感,咀嚼时不如正常牙有力,疼痛症状相对隐匿,容易被忽视。
肿胀表现:根尖部牙龈可出现窦道,挤压窦道时有脓性分泌物排出,窦道反复形成和愈合,儿童窦道形成相对成人可能更不典型,家长需仔细观察口腔情况。
全身症状: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但若慢性炎症急性发作时,可出现类似急性根尖周炎的全身症状。
三、诊断方法区别
急性根尖周炎
临床检查:患牙有牙髓病史、深龋或其他导致牙髓坏死的因素,牙髓活力测试无反应,叩诊剧痛,松动度Ⅰ-Ⅱ度,X线检查早期根尖周组织无明显改变,晚期可见根尖周膜间隙增宽。
影像学检查:X线片早期可能无特异性表现,后期可见根尖周骨质破坏影像,儿童进行X线检查时需注意辐射防护,可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减少辐射剂量。
慢性根尖周炎
临床检查:患牙多有深龋,牙髓活力测试无反应,叩诊轻度疼痛或无明显叩痛,可查及根尖部窦道,儿童窦道检查需轻柔操作,避免引起患儿不适。
影像学检查:X线片表现有特征性,根尖周肉芽肿表现为根尖部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影,直径一般小于1cm;慢性根尖周脓肿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低密度影,周围骨质较疏松;根尖周囊肿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透射区,周围有骨白线围绕,儿童在解读X线片时,由于骨骼发育等因素,与成人的影像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判断。
四、治疗原则不同
急性根尖周炎
应急处理:首先要开髓引流,建立引流通道,缓解根尖周的压力,减轻疼痛,这是首要的处理措施,通过打开髓腔,使根尖周的渗出物顺利引流到口腔。
后续治疗:引流炎症控制后,根据患牙情况进行根管治疗,对于无法保留的患牙可考虑拔除。儿童在治疗过程中需安抚情绪,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治疗后要注意口腔卫生维护,定期复查。
慢性根尖周炎
治疗方法:主要采用根管治疗,通过彻底清除根管内的感染物质,严密充填根管,促进根尖周病变的愈合。对于根尖周囊肿等病变,可能需要在根管治疗基础上配合手术治疗。儿童根管治疗时要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损伤恒牙胚等组织,术后要指导家长帮助儿童保持口腔清洁,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