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痫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阶段,在子痫前期基础上出现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抽搐,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可致孕妇及胎儿多种不良结局,诊断靠典型表现等,治疗需控制抽搐等;妊高症即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包括子痫前期等,妊娠20周后出现血压升高等表现,发病与“胎盘浅着床”学说有关,对母婴有不同影响,诊断通过相关检查,治疗有相应原则,高龄、有家族史、肥胖及既往有相关病史孕妇属高危人群,需加强监测和干预。
妊高症:即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妊娠与血压升高并存的一组疾病,包括子痫前期、子痫、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和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是孕产妇和围生儿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本质是妊娠期出现的血压异常升高情况。
临床表现
子痫:多发生于妊娠晚期或临产前,称产前子痫;少数发生于分娩过程中,称产时子痫;个别发生在产后24小时内,称产后子痫。典型发作过程为先表现为眼球固定,瞳孔散大,瞬即头扭向一侧,牙关紧闭,继而口角及面部肌颤动,数秒钟后全身及四肢肌强直,双手紧握,双臂屈曲,迅速发生强烈抽动。抽搐时呼吸暂停,面色青紫。持续1分钟左右,抽搐强度减弱,全身肌肉松弛,随即深长吸气,发出鼾声而恢复呼吸。抽搐发作前及发作期间,患者神志丧失。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呼吸循环衰竭等。
妊高症(子痫前期):妊娠20周后出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伴有尿蛋白≥0.3g/24h,或随机尿蛋白阳性(+)。可伴有上腹部不适、头痛、视力模糊等症状。
发病机制
子痫: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免疫适应不良、胎盘缺血缺氧、氧化应激、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等多种因素有关。当上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时,导致全身小血管痉挛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进而引发抽搐等子痫发作表现。
妊高症(子痫前期):主要发病机制为“胎盘浅着床”学说,即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胎盘滋养细胞侵入子宫螺旋小动脉不足,使子宫螺旋小动脉不能正常重铸,导致胎盘缺血缺氧,释放多种因子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母体全身小血管痉挛,从而出现血压升高、蛋白尿等一系列表现。
对母婴的影响
对子痫的影响:子痫发作时可能导致孕妇发生摔伤、吸入性肺炎、窒息、胎盘早剥、急性肾衰竭、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危及孕妇生命;对胎儿可导致胎儿窘迫、生长受限、早产、死胎、死产等不良妊娠结局。
对妊高症(子痫前期)的影响:子痫前期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对母婴影响也不同。轻度子痫前期孕妇经积极治疗后多数可继续妊娠至足月;重度子痫前期可发生胎盘早剥、肺水肿、凝血功能障碍、脑出血、急性肾衰竭、HELLP综合征(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危及母婴生命;对胎儿可导致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早产甚至死胎等。
诊断要点
子痫: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即在子痫前期基础上出现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抽搐来诊断。同时需要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
妊高症(子痫前期):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既往血压情况、家族史等,在妊娠20周后定期进行产前检查,监测血压、尿常规等。当出现血压升高和(或)尿蛋白阳性等表现时,结合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治疗原则
子痫:治疗原则是控制抽搐,纠正缺氧和酸中毒,控制血压,抽搐控制后终止妊娠。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给予吸氧,积极控制抽搐,常用药物有硫酸镁等,同时要密切监测母儿生命体征等。
妊高症(子痫前期):治疗目的是预防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的发生,降低母儿并发症,改善围生儿结局。治疗原则包括休息、镇静、解痉、降压、合理扩容和必要时利尿、密切监测母胎状态及适时终止妊娠。休息时一般采取左侧卧位;镇静药物可选用地西泮等;解痉药物首选硫酸镁;降压药物根据病情选用拉贝洛尔、硝苯地平或尼莫地平等;扩容和利尿需谨慎使用;当达到终止妊娠指征时应及时终止妊娠。
特殊人群情况
高龄孕妇:高龄孕妇发生子痫和妊高症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随着年龄增加,身体各方面机能包括血管等功能可能有所下降,孕期需要更加密切监测血压、尿蛋白等指标,加强产前检查频率,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处理,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必要时适时终止妊娠以保障母婴安全。
有家族史孕妇:有子痫或妊高症家族史的孕妇,属于高危人群,孕期除了常规产检外,要更加关注自身血压变化,加强自我监测,如每天定时测量血压等,同时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密切配合医生进行各项检查和评估,以便早期发现异常并及时干预。
肥胖孕妇:肥胖孕妇发生妊高症的风险明显增加,因为肥胖可能导致体内代谢紊乱、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等。这类孕妇孕期需要严格控制体重增长速度,合理调整饮食结构,适当增加运动量,同时要加强血压、尿蛋白等监测,积极预防子痫和妊高症的发生发展,若出现相关异常要及时接受规范治疗。
既往有相关病史孕妇:既往有子痫或妊高症病史的孕妇,再次妊娠时发生子痫和妊高症的风险会进一步升高。这类孕妇孕期需要在孕前就进行充分评估,孕期加强产检,密切监测血压、尿蛋白等指标,按照医生制定的个性化产检计划进行管理,可能需要更频繁的检查和更积极的干预措施来保障孕期安全。



